实验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滴入KSCN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② | 滴入AgNO3溶液 | 有黄色沉淀生成 |
③ | 滴入K3[Fe(CN)6]溶液 | 有蓝色沉淀生成 |
④ | 滴入淀粉溶液 | 溶液变蓝色 |
元素 | X | Y | Z | W |
相关 信息 | 有两种常见的单 质,均有氧化性 | 短周期中原子半 径最大的元素 | 地壳中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素 | 最外层电子数是 电子层数的二倍 |
实验目的 | a中试剂 | b中试剂 | c中试剂 | |
A | 比较H2CO3、H2SiO3 的酸性 | 醋酸溶液 | 碳酸钠 | 硅酸钠溶液 |
B | 比较Cl2、I2的 氧化性 | 浓盐酸 | 高锰酸钾 | 碘化钾溶液 |
C | 制备NaHCO3 | 盐酸 | 大理石 | 饱和碳酸钠溶液 |
D | 证明C2H2有还原性 | 饱和食盐水 | 电石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c(NO)/×10﹣3 mol•L﹣1 | 1.00 | 0.45 | 0.25 | 0.15 | 0.10 | 0.10 |
c(CO)/×10﹣3 mol•L﹣1 | 3.60 | 3.05 | 2.85 | 2.75 | 2.70 | 2.70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H2+F2═2HF | 在暗处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 |
H2+Cl2═2HCl |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 |
H2+Br2═2HBr | 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 |
H2+I2═2HI |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生成的HI会分解 |
a.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b.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卤化氢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d.卤化氢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a.M点c(HX)<c(X﹣)
b.M点c(Na+)>c(OH﹣)
c.P点c(Cl﹣)=0.05mol•L﹣1 .
①阴极室的电极反应式是.
②电解过程阳极室溶液pH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简述在反应室中生成液体聚合硫酸铝铁的原理.
反应Ⅰ:2Cu2S(s)+3O2(g)═2Cu2O(s)+2SO2(g)△H=﹣768.2kJ•mol﹣1
反应Ⅱ:2Cu2O(s)+Cu2S(s)═6Cu(s)+SO2(g)△H=+116.0kJ•mol﹣1
①在反应Ⅱ中,每生成1mol SO2转移电子 mol.
②反应Cu2S(s)+O2(g)═2Cu(s)+SO2(g)的△H=kJ•mol﹣1 .
③理论上m1:m2=.
①制硫酸中重要的一步反应是
2SO2(g)+O2(g)⇌2SO3(g)△H=﹣196kJ•mol﹣1 .
图表示将2.0mol SO 2 和1.0mol O 2 置于1L密闭容器中,当其他条件一定时,SO2(g)的平衡转化率α随X的变化关系,X(X1、X2)代表压强或温度.
X代表的物理量是.A对应条件下平衡常数K=.
②下图表示的是生产石膏的简单流程,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向CaCO3悬浊液中通入SO 2发生反应的原因.
实验装置 | 编号 | 溶液X | 实验现象 |
实验Ⅰ | 6mol•L﹣1稀硝酸 | 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 |
实验Ⅱ | 15mol•L﹣1浓硝酸 | 电流计指针先向右偏转,很快又偏向左边,铝片和铜片表面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
查阅资料:活泼金属与1mol•L﹣1稀硝酸反应有H2和NH4+生成,NH4+生成的原理是产生H2的过程中NO3﹣被还原.
①反应后的溶液中含NH4+ . 实验室检验NH4+的方法是.
②生成NH4+的电极反应式是.
①观察到A中有NH3生成,B中无明显现象.A、B产生不同现象的解释是.
②A中生成NH3的离子方程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