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2019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浙江专用...

更新时间:2018-10-17 浏览次数:172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2017八上·慈溪期中)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头顶piāo浮,飞鸟lüè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 首而望,屏息liǎn声的一刹那。

  • 2. (2017八上·杭州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报告一提出就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B . 历史大剧《东方战场》昨日已盛大收官。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C .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采取多校划片原则。 D . 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许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 3. (2017八上·杭州期中) 古诗文填空
    1. (1)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 (2)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3. (3) 酒仙太白挥发瑰丽想象描写月影明镜、彩云蜃楼的诗句:。(《渡荆门送别》)
    4. (4) 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赞颂松柏经严寒而挺立不倒的诗句:
    5. (5) 船行三峡之间,山岚雾霭,轻烟漫漫,耳畔偶有猿啼声声,《答谢中叔书》曾描绘此景“”。
    6. (6) 夕阳西下,登高望远,江水滔滔,故园何在?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的诗句“”。
  • 4. (2017八上·余姚期中)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 5. (2017八上·余姚期中) 观察下面的漫画,描述漫画的内容,并说说其寓意?

  • 6. (2018八下·杭州期末)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 (1) 《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人们爱竹,爱它那

    2. (2) 《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 . 野泉声入砚池中 B . 清香移在菊花枝 C . 梅梢月斜人影孤 D . 空谷幽兰绝美人
    3. (3) 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 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
  • 7. (2017八上·义乌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节选自蒋孔阳的《读“死”书与读“活”书》)

    材料三: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就会觉得更加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本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节选自华罗庚《学会自学》)

    1. (1) 根据三则材料说说我们怎样才能读好书。
    2. (2)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3) 材料三作者提出的“从厚到薄”读书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说。
    4. (4) 对于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 ‘死’书”的想法,你赞同吗?请联系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8. (2018八下·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我接待了他。

        ②一张张翻下去。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③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他告诉我,为了让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身边的世界。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④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⑤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丽拍的。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忽然,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方向,摁了下去。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因为没有取景,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⑥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双腿。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了双眼。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容些吗?

        ⑦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⑧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一点也没美感。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⑨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出了画面。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⑩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通讯员却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⑪……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1. (1) 联系全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 (2) 第④段中划线的“端详”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3. (3) 老通讯员介绍了《街头的快乐女生》《慢》两张照片的相关情况,另外三张照片的情况,则是通过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介绍,请说说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4. (4) 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的含义。
三、文言文阅读
  • 9. (2017八上·鄞州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 (1)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 (2) 根据《古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面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尤宜

      A . 扶持 B . 奉行 C . 带领 D . 保养
    3.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 (4) 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
  • 10. (2017八下·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 (1) 诗中的流莺、等景物表现了春天的活力。
    2. (2) “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作赏析。
五、写作
  • 11. (2017八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母亲对我说:如果你想人生更加精彩,那么你就要多吃一点苦,多读一些书。因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躬身播种,你才能最终收获满园秋色。

    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当一颗星星。因为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最好的你。

    朋友对我说:如果你不能预知未来,那你就要努力把握现在,因为只有珍惜当下的点滴,你才不会让青春留下遗憾。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