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第七章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

更新时间:2015-09-25 浏览次数:79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

    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

    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题。”作者意在说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 2. (2015高二上·广州期中)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

    A .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 . 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 . 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 3. (2017高一下·舟曲期末)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

    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

    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 .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 4. 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氏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

    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

    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 . 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 . 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 . 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 .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 5.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

    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

    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 6.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

    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

    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 .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 7. 1990年8月,在通往莫斯科红场的一条主要大街上,挂着一条红色的大标语,标语上写

    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

    A . 民主化和公开性导致苏共的威信降低 B . 国家权力应从党的系统转移到苏维埃 C . 借鉴西方分权致使权力转移到民主派 D . 标语显示思想混乱派系纷呈社会动荡
  • 8.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

    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

    述“改革”(  )

    A . 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B . 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C . 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 . 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 9.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 .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 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 10.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

    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

    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

    出前苏联(  )

    A .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 .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 . 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 .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 11. 19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

    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

    A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 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 . 下放企业管理权 D .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 12. 苏联经济在“八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比较简表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国民收入

    7.7%

    5.7%

    3.8%

    3.2%

    工业总产值

    8.4%

    7.4%

    4.4%

    3.7%

    农业总产值

    4.1%

    2.5%

    1.7%

    1.1%

    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A . 赫鲁晓夫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 B . 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C . 戈尔巴乔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 D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13. 读表三。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

    表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时期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年——1982年。

    ①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②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

    ③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 ④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


    A . 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4. 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

    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

    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

    着苏联改革(  )

    A . 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 . 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 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 15. 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

    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

    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 . 列宁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罗斯福
  • 16. 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新联盟条约,规定国名为(  )

    A . 俄罗斯联邦 B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 . 独立国家联合体 D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17. 20世纪80年代,苏联民间流行的说法是“《真理报》上无真理,《消息报》上无消息。”

    这反映了苏联(  )

    A . 贬低戈尔巴乔夫改革 B . 民众缺乏坚定的信仰 C . 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 D . 宣传与实际相距甚远
  • 18.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3)——封面

    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 .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 .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 .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 .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 19.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

    A .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 20.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 .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 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二、材料分析题
  • 21. 历史的经验告诉后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常常有危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里根1981年2月18日向国会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四根支柱,这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和严格控制通货流量。它兼采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被人们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有人称之为“里根革命”。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 自1966年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后,苏联政府和有关部门只是在减少计划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调整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做做文章,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1971年的苏共24大开始,勃列日涅夫在各种讲话中开始只讲“完善”和“发展”原有体制,否定和讳言“改革”,……使得新经济体制改革到70年代初就基本停止。直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框。

                                                                                                                                                                                                     ——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出台的背景。其政策为什么被称为“里根革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经济体制在80年代初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及后果。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 22.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1. (1) 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 (3)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 (4) 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欧洲福利国家建设开始起步,20世纪初美国也出现限制垄断自由发展的进步运动,但是,整个社会仍然以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为根本,社会平等被忽视,结果,不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面对如此深刻的危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罗斯福和凯恩斯等人,提出了拯救和改造资本主义的措施和思想,这就出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调整——罗斯福新政,“新政”颁布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罗斯福在演说中,把传统的信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改为新的四大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重要修正。……国家通过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限定被雇佣者的

    最低工资,承认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的权利等社会立法。

                                                                                                                                                                              ——摘编自许平《自由与平等的博弈》

    材料二  1987年6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主要是:企业将从单纯的计划执行单位变成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拥有相应的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取消指令性计划制度,打破单一的计划调节格局,充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调节作用;企业摆脱对上级主管机关的行政依附,国家对企业的活动从直接控制转为间接控制,即从下达指令性计划任务的直接干预转为靠协调经济利益加以引导;国家应用各种经济杠杆管理各种利益和通过各种利益进行管理。…由于困难重重,经济改革难以奏效。

                                                                                                                                                                           ——摘编自许新等《超级大国的崩溃》

    1. (1) 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修正“盛行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 (2) 材料二中,苏共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3. (3) 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 了哪些探索。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 (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 (4) 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25.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 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 (1) 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 (2) 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 (3) 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