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 191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4年 | 1937年 |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 1.6 | 57.0 | 85.9 | 233.3 | 243 |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 0.02 | 1.0 | 6.0 | 15.7 | 18.5 |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 0.1 | 3.9 | 23.6 | 71.4 | 93.0 |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 不详 | 14.9 | 33.6 | 87.4 | 99.1 |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