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09-25 浏览次数:87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题
  • 1.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A . 周王 B . 贵族 C . 平民 D . 奴隶
  • 2. 《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 .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 . 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 .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 . 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3.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

    A . 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B . 土地公有制形成 C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 井田制遭到破坏
  • 4. 下侧漫画

    《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 .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 . 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5. (2017高一下·大石桥开学考) 我国古代最早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在(  )

    A . 夏商时期 B . 春秋战国时期 C . 秦朝 D . 西汉初年
  • 6. (2020高一下·宣化月考)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
    A . 确立土地私有制 B . 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 . 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 . 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 7.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 . 财产平均分配 B . 禁止土地买卖 C . 实行土地国有化 D .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 8. 《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 “民贵君轻” B . “重农抑商” C . 施行“仁政” D . “闭关锁国”
  • 9. (2018高二上·江苏期末)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

    A . 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 . 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 . 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 10. 表格中的言论集中体现了(  )

    汉文帝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朝李靓

    “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②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

    ③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④农本思想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
  • 11. 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  )

    ①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②确保赋役的征派 ③确保地租的征收 ④巩固封建统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2.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 . 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 . 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 . 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 . 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
  • 13.

    下列关于漫画中所示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 . 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C .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D . 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 14. “闭关”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如《易·复》:“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指(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关起国门 C . 禁止对外交流 D . 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
  • 15. 推动这个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马克思)这一政策是指(  )

    A . “重农抑商” B . 抑商政策 C . 八股取士 D . “海禁”政策
  • 16.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 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 . 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 .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 17.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  )


    A . 中国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 中国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中国大力发展陆路交通
  • 18. 下列对明清两代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 使中国与世隔绝,落伍于世界潮流 C .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 D . 根本上是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 19.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的政策称为“海禁”。下列各项中,能反映这一政策的是(  )

    A .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B . “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C .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D .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20. 清朝曾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其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丧失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大好机遇 B .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 . 导致中外经济交流断绝 D . 无法阻止外来入侵
二、材料分析题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材料四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的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统治者力图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结果。

    3. (3)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之宝,不可胜计”。金明池既是皇家园林,也是水军演练场,还设有大船坞,造漕船、战船、运兵船等,以漕船为例,真宗时,年产量达2 900多艘。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有金银铺、彩帛铺、染店、珠子铺、香药铺、靴店等三十多“行”,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三十多种。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 (1) 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这能否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 23.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问题:

    1. (1) 指出材料一中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 (2) 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问题:

    1. (1) 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晚期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3. (3) 材料三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明事类钞》中记载:“北土广树艺而睐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写道:“吴民生齿最繁,家抒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 (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抉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闽儒!”

    材料三  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广州十三行外景

    1. (1) 明清时期是中国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但透过上述材料,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工业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

    2. (2) 明清时期中国迈向工业文明的步伐显得迟缓而又艰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