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6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
    A .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2.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 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 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 .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 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 . 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 .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 3. “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三大” D . 中共“十四大”
  • 4.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 . 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 5.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 .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 . 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6. (2016高三上·西安期中)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 .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 .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 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 . 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7. (2019高一下·相城期中)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 .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 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8. (2022高一下·宣汉期中)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
    A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9. 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 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B . 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 . 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 .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 10. 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 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 . 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 . 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 11.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 . 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2. 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农村的新变化”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 .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B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中国举办博鳌论坛 D . 2010年上海世博会
  • 13.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 . 保护了农民利益 B .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改变了经营方式 D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14. 下表是1953-1980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对该增长率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A . 两次下降都受国家政策影响最大 B . 最低值出现缘于计划经济的弊端 C . 最高值出现得益于分配制度改革 D . 增长率高低与农业总产值成正比
  • 15.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A .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6.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  )
    A .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 . 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 . 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D . 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
  • 17. 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

    A .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 .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 . 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 18.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 19. 20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 . 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C . 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 . 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 20.

    下图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 )

    ①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②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③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④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完成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材料:63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二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十二五”(2011-2015):包容性增长 幸福、转型

    问题:

    1. (1) “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 (2) “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3. (3) “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 22. 材料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等三方面的变化。
  • 23.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 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 24. 1980年6 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25.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烙下多届三中全会的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历程。
    2. (2) 材料二、三显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对外开放的哪些举措发挥了推动作用?
    3. (3)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是什么?有学者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