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类 | 含量 |
食盐Ⅰ | 35.1g(以钠元素质量计)/100g食盐 |
食盐Ⅱ | 93.0g(以NaCl质量计)/100g食盐 |
NaCl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以39%计。
游戏规则:每人各有一张不同的牌,上家出牌,下家跟出的牌所标注的物质必须能与上家牌中的物质反应。
① 若某玩家出的牌是Fe,则下一个玩家出的牌可能是。
② 若第一张出的牌是CaCO3 , 为满足5张牌“接龙”成功,则后续4张牌的出牌顺序依次是。
③ 若将碳换成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也能满足5张牌“接龙”成功。
A.Ca(OH)2
B.CO
C.CO2
D.H2
① 活动1: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
② 活动2:如图,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 活动3: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后,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白烟燃烧并引燃蜡烛。白烟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饮用桶装水。网上盛传“千沸水”(指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此外,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形成强致癌性物质-亚硝胺,饮用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水中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原作用,适宜的温度会使水中的微生物增多,微生物释放出的还原酶可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童贵忠、董智军等人对微生物检测的实验:
取15种桶装水与饮水机装配好,分别测使用过程(动态)中不同时段水桶内的水样。取13种桶装水(不与饮水机装配)静态放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样品类别 | 动态实验样品(72小时) | 静态实验样品(1个月) |
数量 | 15 | 13 |
微生物超标数 | 14 | 2 |
微生物超标率/% | 93.0 | 15.4 |
解释:使用过程中,随桶中水量的减少,空气进入水桶中也会带入许多空气中的微生物。加热时,桶内水温会达到微生物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度。
加热次数对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影响呢?我国在《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亚硝酸盐(以NO2﹣计)的含量规定为小于5 μg/L。
邹伶俐、张雪娇等人的实验:
取新鲜的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测定36 h内反复加热(共计181次)的水样,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下表:
加热时间/h | 含量/μg/L |
0 | 0.67 |
1 | 0.73 |
3 | 1.12 |
6 | 1.23 |
12 | 1.81 |
24 | 2.44 |
36 | 3.53 |
取检验合格的14桶桶装水分两组(每组7份)静态放置,进行存放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图。
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摄取亚硝酸盐的途径是蔬菜,通过人体唾液的转化,间接进入人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在300 mg/kg,人并没有因为食用蔬菜而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由此可知“千沸水”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使人中毒。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亚硝酸盐能致癌,在正确使用饮水机的前提下,“千沸水”不会致癌。反复煮沸的水,只是活性降低了,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①向瓶内加入80℃左右的热水刚好没过燃烧匙中的白磷;②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发生燃烧。
实验装置 | 实验1 | 实验2 |
Ⅰ. 将A试管充满CO2 , B试管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Ⅱ. 密闭下,用针筒将A中部分CO2抽出 Ⅲ. 打开K | Ⅰ. 将A试管充满CO2 , B试管加入稀盐酸 Ⅱ. 用针筒向A 中注入适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 Ⅲ. 打开K |
35-A | 35-B |
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当收集满气体后,应该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⑶除排水法外,氧气还可以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集气瓶中盛有少量二氧化锰,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然后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 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除了能产生氧气外,另一个作用是。 ⑶铁丝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有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
【进行实验】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对铜锈进行加热,观察到试管口有水珠生成,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经检测,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根据实验,铜锈由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亚硫酸钠(Na2SO3)、氢氧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常温下:亚硫酸钠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
【猜想与假设】铜的锈蚀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利用如下图装置(铜片长度均为4 cm,试管容积均相同,1和2中未标注的液体为加热后冷却的蒸馏水)进行了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一个月。
实验现象:只有实验1中铜片小部分发生了锈蚀。
【解释与结论】
①实验4的目的是。
②对比实验1和5,得出的结论是。
③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锈蚀的条件是。
①对实验进行反思后,同学们认为实验可以不用进行。
②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铜发生锈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