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①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②能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体方法
③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④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源泉
①必须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引擎
②要敢于突破原有理论的适用条件
③要注重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
④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①具有自然科学前提,是科学革命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②具有深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物质武器
③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④具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人生
②哲学具有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的功能
③真正的哲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尊重和认识规律为前提
②人们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③人们的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④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积极支配规律
①把握好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实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使质变的发生
④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中药材的种植必须遵循其生产规律
②违背规律的种植必将对中医药事业造成损害
③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改造和利用能造福人类
④对中药材种植规律的认识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①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提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的行动依据
②在认识和改造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统一
③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城市道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④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城市道路发展收到效果的程度
①主观认识应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任何意识的产生都有其物质原因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的形成是对物质世界的适应过程
③人的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改造世界
④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①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环保的正确认识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推进城市建设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
④人们的认识能够指导促进实践水平的提高
①制定方针与政策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利用好意识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我国能够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①科学思想能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②人类能够利用规律彻底改造自然
③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人类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需要不断修正真理中的谬误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④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①人类对空气净化方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创新是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①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对同一确定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性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④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材料: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把戏曲送进乡村,不仅能够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为戏曲的生存和传承培养土壤。
以往不少地方送戏下乡就是请演出团体到村里进行表演,演了就走,这种“政府派戏”资金花了不少,群众还不一定喜欢看。2018年,M县决定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首先成立了专家评审团、群众观学团,下乡演出前把节目单和调查问卷发到相应村里,让村民对演出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建议并合理吸纳,如在地方花鼓戏的基础上增加青年村民喜欢的流行歌曲和乐器演奏等,演出结束后再次向村民征求意见并加以改进,渐渐地,看戏的观众多了、掌声多了,年轻人多了。
中央发布的《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专家指出,比“送戏下乡”更难的是“种戏进乡”。从当地乡村挖掘和培育地方戏曲后备人才,帮助村民组建自己的戏曲团队,与时俱进开展创作,才能让戏曲永久扎根乡村,留在乡土。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M县变“政府派戏”为“群众点戏”的合理性。
材料:塞罕坝历史上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康熙设立木兰围场,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为弥补国库亏空,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推动沙地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369名青年踏上了塞罕坝。自此,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向一寸一寸的沙土要绿色,开展持久绿色攻坚战,实现了从一棵松到一片森林,从一片森林到百万亩林海的巨变。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攻坚造林。如今,塞罕坝万顷林海,不仅有效扩大了湿地面积,改善了区域小气候,还和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生态屏障。
塞罕坝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收入已超过半壁江山,风力资源变成清洁能源,森林碳汇有望上市“变现”。随着绿色发展提速、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可喜局面。
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在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材料:20年前人们还不清楚互联网是怎么回事,网络认知模糊。“触网”21年,网络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上商店遍地开花,网络购物迅猛发展,网络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强国战略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材料: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令人耳目一新,让广大观众享受到了具有高品质的诗词盛宴,并引发一股诗词热潮。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