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866 类型:二轮复习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1. (2017高二上·玉溪期中)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 . 农业发展迅猛 B . 分封制度崩溃 C . 郡县制度形成 D . 官吏待遇下降
  • 2. 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 重树儒学地位 B . 抑制商业发展 C . 缓和社会矛盾 D . 保护宗族制度
  • 3.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 4.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 . 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 . 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 .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 5.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

    A . 君主权力被削弱 B . 用人机制较完善 C . 宦官专权已出现 D . 行政规则受干扰
  • 6. (2016·银川模拟) 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 .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 . 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 . 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 7. 《元史·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    )

    A . 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 . 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 . 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 . 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 8. 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 . 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C . 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 . 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 9. 《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    )

    A . 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 B . 直接导致地方割据 C . 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 D . 有利于加强监察权
  • 10. 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    )

    A .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 .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 .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 11. (2017高二上·玉溪期中) 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

    A .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 . 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 . 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 . 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 12. (2018高二下·如皋期末)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墓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二、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14. (2024高一上·天水月考)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15. (2022高一上·仁寿开学考)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 . 河南 B . 河北 C . 陕西 D . 山东
三、强化君主专制的制度创新
  • 16.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四、地方治理体制创新
  • 17. (2017高一上·佛山期中)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五、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
  • 18.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 .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六、易错练兵
  • 19.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 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 .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 . 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20.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 .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 21. 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

    A .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B . 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 C . 王权的不断加强 D . 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
  • 22. 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长丞皆损其员”。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    )

    A . 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B . 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 C . 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 D . 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
  • 23. 魏晋时期,“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做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做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上述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

    A . 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完善 B . 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完备 C . 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 D . 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 24.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

    A .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 . 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D .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 25. 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 . 消除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 . 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 C . 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 . 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
  • 26.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

    A . 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 . 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 C . 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 .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27. 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 . 商品经济发达 B . 宗法制的崩溃 C . 科举制的实行 D . 士庶之分严格
  • 28. (2018高二下·陆川期中)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 .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 .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29.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 . 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 . 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C . 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 . 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 30. (2021高一上·简阳期中)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 .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 (2) 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 (3) 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