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09-01 浏览次数:94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

    A .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 .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 .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 2. (2017高一上·大连期中)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建立法律体系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科举制
  • 3. (2024高一上·广州期末) 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 4. 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 . 其长官为宰相 B . 其下设六部 C . 相权趋于集中 D . 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
  • 5. 说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古代中央官制的合理设计主要是指     (  )

    A . 增加宰相来分散相权 B . 分工合作来提高决策水平和行政效率 C . 三省牵制来防止腐败 D . 垂直管理来加强中央集权
  • 6. 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 )

    A .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B .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 .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 D .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
  • 7.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 .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 8. 史书载:“宋兴,始以……对持文武二柄。”文中省略的两大机构是(  )

    A . 中书门下 枢密院 B . 三司 枢密院 C . 中书门下 三司 D . 枢密院 参知政事
  • 9.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0. 《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 . 军政 B . 民政 C . 行政 D . 财政
  • 11.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 . 世卿世禄制 B . 军功爵制 C . 察举制 D . 科举制
  • 12.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 .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 . 其弊端日益突出 C .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 1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 . 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 . 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 . 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 . 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 14.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 . 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 . 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 . 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 15. (2017高一下·长阳期中)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 . 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16. 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 ”,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 )

    A . 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 . 三省六部制 C . 察举制度 D . 科举制度
  • 17.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 . 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B . 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C . 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D . 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 18. (2019高二下·黑龙江月考)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扩大行省权力 B . 强化君主专制 C . 提高行政效率 D . 加强地方监察
  • 19.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下列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 有利于消除 地方权重的弊端 C .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 导致地方政府官吏人浮于事
  • 20.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 .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分割宰相职权 D . 改革科举制度
二、材料分析题
  • 21. 图文探究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2. (2) 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3. (3) 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汉高祖对秦制之失的分析是否正确。他所制定的矫枉之策的推行有何影响?

    3. (3) 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后,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举措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元行省辖区广褒,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濂《元史》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廷争的焦点,并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到“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 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 (1) 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 (2) 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4分)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4.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 (1) 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4分)

    2. (2) 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