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59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

    A . 废除宗法制 B . 采取郡国并行制 C . 加强皇帝制 D . 实行三公九卿制
  • 2. (2024高三上·联合期中)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 笼络皇亲国戚 B . 增加财政税收 C . 削弱王国势力 D . 推动民族交流
  • 3. 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 .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 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 .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 4.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 . “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B . “以天下之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C .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设相之患” D .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 5.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  )
    A . 唐朝 B . 北宋 C . 明朝 D . 清朝
  • 6.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  )
    A . 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 . 唐代三省制度 C . 明代的内阁制度 D . 清代的军机处
  • 7.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 . 确立三公制 B . 建立三省制 C . 废除丞相制 D . 设立军机处
  • 8.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

    A . 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 . 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 . 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 . 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 9.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因为  (  )

    A . 唐朝设政事堂 B . 元朝设中书省 C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 清朝设军机处
  • 10. 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

    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

    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

    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1. 自明朝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明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奏本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 . 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B . 明英宗时初设内阁制 C .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D . 内阁制保证了官僚团结
  • 12.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 唐代 B . 宋代 C . 元代 D . 明代
  • 13.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之一是内阁的设立,内阁制度是由下列哪个皇帝创立的(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明成祖 D . 雍正帝
  • 14.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多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

    A . 宦官专权 B . 内阁的作用 C . 六部掌握实权 D . 军机处的设置
  • 15. 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由 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②最初是临时机构

    ③始终由高官任职     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6. 下列中国古代皇权消长图中,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是

    (  )

    A . B . C . D .
  • 17.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

    A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B . 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 .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 18.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后来发展为军机处),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 . 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 . 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 . 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的政策 D . 两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 19.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设置表明(  )

    A .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 B . 中央集权加强 C . 中央机构的完善 D .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 20. 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 . 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 . 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 . 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 . 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

    1. (1) 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

    2. (2) 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

    3. (3) 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材料二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

    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骄恣擅权……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后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曾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材料四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①》

    1. (1)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归纳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归纳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带来的影响。

    3. (3)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 24. 读图1-图4,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根据图1、图2判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

    2. (2) 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3.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4所设机构的主要目的。综合图1~图4,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大。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代中枢机构的两次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3. (3) 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