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 历史 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36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距此一百年前,西方列强却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那就是 (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 .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B . 清政府出兵援助朝鲜镇压起义 C . 丰岛海战 D . 黄海海战
  • 3.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是在 (   )
    A . 大连 B . 旅顺 C . 花园口 D . 威海卫
  • 4.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台湾割让给日本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5.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痛骂义和团:“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1924年,陈独秀却在《向导》中高度赞扬义和团:“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部荣誉”。造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认识差距巨大的原因不包含(   )
    A . 事件性质变化 B . 时代背景变化 C . 作者立场变化 D . 主观动机变化
  • 6. 下列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A .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 .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7. (2016高一上·浙江期中)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
    A .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 .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 . 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 .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 8.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 . 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C .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 . 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 10. 在甲午战争的平壤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回族爱国将领是 (   )
    A . 邓世昌 B . 左宝贵 C . 林永升 D . 丁汝昌
  • 11.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
    A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 . 协定关税 C . 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 .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 12.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 .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 B . 提出的“扶清”口号具有局限性 C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 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
  • 13. (2018高一上·宁波月考)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1840年 B . 1860年 C . 1895年 D . 1901年
  • 14. (2020高一上·虎林月考)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辛丑条约》的签定导致了(   )
    A . 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 B . 中国内政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C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D . 中国完全被纳入帝国主义世界体系
  • 16. “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于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继起于中枢”。材料中的“乙未”应指(   )
    A . 1894年 B . 1895年 C . 1898年 D . 1901年
  • 17.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  )
    A .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 . 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 . 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 . 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 18. 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 ( )
    A .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 满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需要 D .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 19. 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湾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A . 《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 . 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 . 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 . 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 20. 《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 . 增开通商口岸 B .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 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二、材料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材料2:甲午一役之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一爆发者也。

    ——蔡锷《军国民篇》

    材料3: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4:庚子年间流传的一件揭帖,把怨恨“贼子通洋保国会,不久落头归阴城”列为“上帝今有七怒”之一。

    ——《义和团杂记》

    材料5:“(义和拳)酿成大祸难收拾,外洋的八国联军进北京。”

    ——秋瑾《精卫石》填词

    1. (1) 根据材料1、2、3,分析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2. (2) 根据材料4回答,义和团对维新派态度如何?原因何在?
    3. (3) 根据材料5回答,秋瑾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秋瑾的评价有何不足?
  • 22.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 23. 热点材料:2012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思考:造成钓鱼岛问题的最早历史根源是什么?日本所谓“购岛闹剧”实质说明了什么?

  • 24. 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 张之洞说:“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1. (1) 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有什么区别?
    2. (2) 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 (1)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 (2)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 (3) 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