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7年高考历史易错题集(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138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是(  )

    ①由国家发动 ②以私人为主体 ③城市主导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⑤农村主导 ⑥优先发展农业 ⑦内向型工业化 ⑧外向型工业化 ⑨贸易保护政策

    A . ①④⑤⑦ B . ①③④⑦⑨ C . ②③④⑦⑨ D . ②⑤⑥⑧
  • 2. 下面是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对表格中××××年份的经济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1949年

    ××××年

    社会总产值

    3.8

    35.7

    国民收入

    1.9

    14.3

    工业总产值

    1.7

    19.1

    农业总产值

    2.1

    5.0

    续社会商品零售额

    2.8

    17.1

    A . 这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 B . 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 C . 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D . 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
  • 3.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反映的是(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 . “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 . 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 4. 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八字方针”的实施 B .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 . 自然灾害的发生
  • 5. 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3

    比1966年下降12.6%

    1973年

    100

    比1972年增长74.2%

    A . 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 B . 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 . 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D . 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 6.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  )

    A . 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 .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 . 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 . 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7. (2019高二下·蕉岭月考)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 .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 .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 .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8. 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9.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2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  )

    A . 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D . 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0. 19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  )

    A . 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 .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 . 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
  • 11.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1.6%。这说明(  )

    A . 农轻重比例不合理 B . 忽视农业的发展 C . 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 D . 重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 12.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 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 B . 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C . 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D . 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 13.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这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首民歌。与此民歌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三大改造 B . “大跃进” C . 八字方针 D . 八大决策
  • 14. 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 . 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 .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15. 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A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 发展乡镇企业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6. (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 . “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 . “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 . “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 1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

     

    A .   设立经济特区 B . 设置特别行政区 C . 成立自由贸易区 D . 开辟经济开放区
  • 18. 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 19. (2019高一下·相城期中)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 .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 . 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 20. 宣传中共“八大”路线的标语口号有(  )

    A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 “公社赛过铁饭碗,幸福生活万万年” C . “动员一切的力量,争取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D . “放弃剥削,学好本领,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21. 1963年,刘少奇曾说:“党委和政府超脱一点,不好吗?站在公司之上、矛盾之上,有问题我们来裁判,不要做当事人……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这说明当时(    )

    A .   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 国家经济体制开始了变革 C . 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加强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
  • 22. 打油诗“出工鹭鸶探雪,收工流星赶月,干农活李逵说苦,挣工分武松打虎”,说明了(  )

    A . 三大改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 . “大跃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农民觉悟的提高 D . “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23. 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 .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 .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 .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 24. 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 . 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 . 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 .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 25. (2023·成都模拟)

    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  )

    A . 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 B .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 . 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 D . 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
  • 26.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 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有所突破 D . 城市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27. (2017高二上·大连开学考) 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


    对外贸易(进出口)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381.4

    1 154.4

    4 722.9

    38 671.2

    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

    1984年

    1990年

    2000年

    2012年

    270.5

    1 028.9

    5 935.6

    11 329.4

    A . 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 . 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 C . 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 .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 28.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有学者认为:1994年高考作文试题《尝试》,似乎暗合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精神。这里的“尝试”指的是(  )

    A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开展国有企业改革 C . 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9. 中共十二 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 C . 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 . 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
二、材料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上谕称“我朝大清律例一书,折衷至当,备极精详”,但也不得不承认“为治之道……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还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此后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规包括10余类,近20项,其内容涉及工商综合类、商标、矿冶、铁路、金融、商品赛会、度量权衡、经济社团以及奖商章程等诸多方面。如《商人通例》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商标注册暂拟章程》规定“如有侵害商标专用权者,准商标主控告,查明责令赔偿”。《破产律》注意维护债主的利益。《大清国矿务正章》规定外商“概不准收买矿地”。《奖励华商公司章程》规定“官商绅民投资兴办公司,凡能集股五十万以上者,按集股数额多寡,给予不同奖赏,集股五千万以上者奖励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赐双龙金牌,子孙世袭商部四等顾问官”。对于清末经济法规的制定,“预备立宪”公会在肯定其“椎轮筚路,厥功至巨”的同时,也指出“政府颁布商事法令,每不与商人协议,致多拂逆商情,是非不足以资保护,而较多窒碍”。

    ——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欧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改良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事务。20世纪初,英国议会加快了社会经济立法的脚步。1908年6月,议会颁布了《养老金条例》。其内容为,财政拨款120万英镑作为非捐助性养老金的费用。所有年收入不超过31英镑的7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金。1905年,《失业工人法》应运而生。1911年,《失业保险法》作为《国民保险法》的第二部分由议会通过。1908年通过的《矿工8小时工作法》是第一个对成年男子限制工时的立法。1912年又应矿工的要求通过了《矿工最低工资法案》。1909年实行的《行业委员会法》,专门解决“血汗工人”的最低工资问题。同年,还颁布了《房屋和城镇计划法》。1908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议会通过。

    ——刘华平《论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立法》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法规颁行的背景及政治影响。

    2. (2)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中、英两国立法的主要区别及启示。

  • 31.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成长为当今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

    材料二 而倘若一个人有靠自己的职业活动赚大钱的机会而不肯加以利用,那么他就造了孽,就是对上帝缺乏虔诚心,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世俗、趋利、乐观、积极的新型社会心态下……成为自身命运与万物的主宰……

    ——《心态史视野下的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平凡的世界》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 (2) 结合所学分析,哪些事件有利于材料二中新型社会心态的形成?这种心态给西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