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检测卷

更新时间:2017-07-13 浏览次数:33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画示意图整理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之一。下图中的P处应该填写( )

    A . 虎门销烟 B . 工业革命 C . 鸦片战争 D . 闭关锁国
  • 2.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等一大批爱国将领奋起抵抗;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击日军;19世纪末,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西方侵华史 B .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 .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 3.

    下图所示是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它最有可能位于( )

    A . 南京 B . 福州 C . 上海 D . 虎门
  • 4.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因为( )

    A .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 .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 .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 5.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创这一先例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俄国 D . 德国
  • 6. 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人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A .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乔装外逃 B .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太后、皇帝闻讯出逃 C .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 . 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 7.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的代表皮诺先生表示,将于当年年内将下图所示文物归还中国。该文物流失于( )

    A . 鸦片战争时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C . 甲午中日战争时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 8. 有学者指出:“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大灾难”是( )

    A . 鸦片战争的失败 B .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C . 甲午战后危局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9. 小刘看到纪录片中有一位仁人志士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听说有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就让我来当这流血第一人吧!”这位仁人志士应该是( )

    A . 康有为 B . 光绪帝 C . 梁启超 D . 谭嗣同
  • 10. 1902年,北京某茶馆里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四人中有一个人的话不合当时的实际,他是( )

    A . B . C . D .
  • 11.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纪录片《幼童》,讲述了清政府派出的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问 B . 洋务运动期间 C . 戊戌变法时期 D . 辛亥革命期间
  • 12.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打破了清朝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亡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 14. 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双子星座”的是( )

    A . 《申报》、商务印书馆 B .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C . 《申报》、京师大学堂 D . 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
  • 15. 某同学在假期看了以下几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虎门销烟》②《太平天国》③《鸦片战争》④《甲午风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④③②
  • 16.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首任驻英公使”“《使西纪程》”“开眼看世界”等三个关键词都有关的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是( )

    A . 林则徐 B . 魏源 C . 容闳 D . 郭嵩焘
二、非选择题
  • 17. 按要求完成题目。

    1. (1) 【回顾历史】17—18世纪,英国、法国等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呈现出日渐强大的趋势;与此同时,清王朝却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

      这一时期,中国呈现出逐渐的趋势。

    2. (2) 【探究历史】鸦片战争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着辉煌文明历史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深渊。

      完成下表,并分析造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的原因有哪些。

      条约

      主要内容

      危害

      影响

      《南京条约》


      破坏了国家领土完整

      《马关条约》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

      原因:

    3. (3) 【以史为鉴】这段历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教训。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必须正视这段历史。请你从这段历史中总结出两条教训。

  • 18.

    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申报》创刊词

    材料二《时务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申报》主要刊登哪些方面的内容。

    2. (2) 材料二中的报纸宣传什么进步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吾今一言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1. (1)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派别的言论?

    2. (2) 两则材料中所论及的“变”有何差异?两者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他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  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任教。

    ——《中国历史》

    材料四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15万匹。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以徐桐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层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念?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与材料一的大学士徐桐相比有何进步性?

    3. (3) 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派别的活动?结合这两则材料分析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四幅图片。

    材料二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

    ——梁启超《李鸿章传》

    1. (1) 材料一中的图片表明了李鸿章等倡导的洋务运动主要涉及哪些领域?

    2. (2) 材料二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