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

更新时间:2019-02-13 浏览次数:45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一场攻坚战的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C . 建立经济特区 D . 国有企业改革
  • 2. (2018·南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
    A . 国有企业的改革 B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3. (2018·娄底) 下表是中国部分农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统计表,其中农作物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是由于(    )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木完成 B . 农村“左”倾错误的纠正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4. (2018八下·宝安期末)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C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 (2018八下·普宁期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
    A . 沿海 B . 城市 C . 内陆 D . 农村
  • 6. (2018八下·揭西期末)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 B . 所有制结构改革 C . 个体商业改革 D . 个体手工业改革
  • 7. (2018八下·新会期末)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后,党和国家又着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于城市改革怎么改?党中央回答:“农村改革是权利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利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由此可知,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是(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所有制结构改革 C . 发展承包经营 D . 实行“按劳分配”
  • 8. (2018八下·江海期末) 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 . 土地改革 B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国有企业改革 D .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9. (2018八下·惠城期末)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该认识的依据是中国(    )
    A .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建立了经济特区 C . 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10. (2018八下·白云期末)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里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阳光新时期的来临。这个来临的新时期是(    )
    A .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C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 11. (2017八下·凤凰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二:“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拥护这个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 12. (2016八下·黑龙江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回答问题。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人 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

    配收入

    还贷款

    交售粮食

    1976年

    19户

    110多人

    35000斤

    230斤

    32元

    ──

    ──

    1979年

    20户

    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

    1. (1) 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2)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13. 材料一:2013年9月3日至13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出席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首次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这是一次充满希望和面向未来的历史性访问。访问实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全面战略升级,推动了上合组织框架下安全合作与务实合作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在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多边舞台传递出中国经济鲜明的政策信号,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再次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信心与智慧。

    材料二: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中国越发展,对世界的贡献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这是美联社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观察结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1. (1) 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从当今世界的主题角度谈谈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有何历史意义?

    3. (3)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一种什么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本世纪初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是什么?

    4. (4) “中国力量”的发展离不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什么历史性决策?“中国力量”足以显示我国的实力,但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请分析其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