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7

更新时间:2017-05-25 浏览次数:356 类型:中考模拟
一、<b>基础题</b><b ></b>
  •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生活需要一种诗意,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创造丽的诗意生活。那些厚重的、小巧的文学作品,静静地躺在你的手中,当你的指尖划过它时,它在你的耳沙沙低语,流淌进你的心田,驱除你的烦zào , 丰盈你的生命,震hàn你的灵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段长途bá涉的旅程,阅读的快乐,无关身份、地位、金钱,关乎灵魂。拿起文学作品,别让诗意的生活销声迹。

  • 2. 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经历一些事情,多思考一些问题,你的视野会更加广漠 , 知识也会更加丰富。 B . 尽管许多流行读物企图装扮成经典,但他们最终会被时间的水流冲走,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C . 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音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虎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D . 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起,断章取义 , 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可以在短时间积累很多知识,值得推广。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杭州火车东站正式运营后,通过延长地铁、公交运营时间等措施,使原先存在的乘客出站“打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B . 由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过多地表达了对财富的炫耀和追求,被《人民日报》批评为“‘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C . 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西湖文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的空白,这一成就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 近年来,中国学生留学出现明显低龄化,在这需求的刺激下,一些以精细化培训为特色的中小学培训机构也纷纷开展相关业务。
  • 4. (2016·杭州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范进、香菱、杨修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 C . 《陈涉世家》选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 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持节云中,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 再而衰,三而竭。 , 故克之。(《左传〈曹刿论战〉》)

    ⑥汉乐府《长歌行》中与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所含的人生哲理相似的诗句是:

    ⑦家书,蕴含着亲情的温暖,铭刻着战火的记忆,承载着华夏的文明。请写出你学过的与“家书”有关的古诗词(连续两句):

    ⑧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你学过的诗词中,寓情于景,表达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有(连续两句):

  • 6. 名著导读

    1. (1) 阅读选自名著《水浒》中的一段文字,做后面的题目。

      “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

      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位好汉?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情节。

    2. (2) 阅读下面《简·爱》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这段话是简·爱的名言,请问,这是简·爱与谁的对话?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个性或精神追求?

  • 7. (2016·杭州模拟) 根据下列信息,完成提示任务。

    杭州光明中学702班学生张扬的爸爸在3月22日上午打电话给班主任王老师,要求张扬下午到浙二医院复查,请你代张扬写一份请假条。

二、<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

        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

    1. (1) 通读全文,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写合适的内容。

      私入牧宅———等待主人求谅解———主宾交谈———客人留宿夜无眠———明日再访

    2. (2) 请品析画线句,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②“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

    3. (3) 说说题目中“锁”的含义。

    4. (4) 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续写故事结尾,并说说你这样设计的意图。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蓝天保卫战:雾霾多发启动PM2.5监测之旅

    ①2011年入秋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将PM2.5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其实PM2.5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美国便提出了PM2.5的标准。到2010年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将PM2.5纳入国标并进行强制性限制。

    ②PM2.5究竟为何物呢?“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那PM2.5又是从何而来? PM2.5不是凭空产生的,从工厂、燃煤到汽车尾气的工业燃烧,从树叶、藤蔓到秸秆的作物燃烧,从烹饪做饭、抽烟、甚至使用发胶的燃烧活动,都会产生PM2.5。

        ③秋冬季一直是我国雾霾多发季节,雾霾天气多发导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甚至出现短时间的重度污染。据气象部门统计,入秋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确实偏多,先后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并具有雾霾日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

    ④越小的颗粒对人体的危害越大,而且对降低能见度加重雾霾天气的作用也越大。PM2.5容易被吸入人体,而且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降低能见度上,PM2.5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⑤PM2.5超标对农业也有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灰霾天气太多,农作物减产可达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员王亚强认为,“对农作物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比如在污染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太阳辐射,不利农作物吸收太阳光等等。”

    ⑥据了解,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环保部门的网站上,对于PM2.5的监测与标准的制定过程有非常详细的备忘录。美国从1997年发布标准到2000年全国监测常规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澳大利亚2003年发布非强制标准,随后即开展全国监测。

    ⑦目前,上海、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已经展开对PM2.5的监测工作。早在2000年,上海便开始了PM2.5研究和监测试点,目前技术部门主要在做技术的比对工作。广州市共设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10个,各区、县级市自动监测站点28个。此外,青岛市从2012年开始在七区五市范围内启动雾霾PM2.5监测点的逐步布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⑧我国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在极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各种污染交织。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这些一时难以改变的现实令“打击”PM2.5格外困难。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减排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⑨从1998年的北京“蓝天”计划,到2005年的首钢搬迁,北京等各大城市探索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路一直在进行,然而要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用绿色发展之路换蓝天,仍然任重而道远。

    1. (1)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③段画线句“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北中东部、天津、安徽中东部、江苏大部、湖南西南部、广西大部和广东西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可入肺颗粒物。 B . PM2.5对于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对农作物也有直接影响。 C . 上海在2012年开始全面启动PM2.5的研究和监测布控点。 D . 消除环境污染任重而道远,关键是先要调整各种能源结构。
    4. (4) 2016年G20峰会花落杭州,为了更好地展示杭州形象,作为中学生,请你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三、<b >古诗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 , 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 ,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秫:高粱。②粳:水稻。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简闲靖(高超) B . 环堵萧然风不蔽(太阳) C . 妻子请种粳(本来) D . 愿以境内矣(使……劳累)
    2. (2) 对文中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B .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C .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D . 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

      ②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 (4) 请分别概括陶渊明和庄子的为人情操,请你结合材料谈谈获得的启示?

  • 11. (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1. (1) 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

    2.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b>作文</b>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水能汇入大海,是因为它巧妙避开所有障碍,不断拐弯前行;许多人没能抵达成功的顶点,不少是因为撞了南墙不回头。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障碍、困难,有时,拐个弯,绕一绕,何尝不是个办法。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只要心念一转,挫折、碰壁也能成为转机,拐弯也是一种前进的方式。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 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