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辩证地解释世界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
③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意识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④意识具有指导性,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是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①建立物质材料新的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下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面是两只小鸡的“今日相争”,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却题为“他日相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下列古语与漫画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③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④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①经济建设的突出成就
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灵魂
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⑤辩证的否定观
材料一: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落后,资本不足;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材料三:自主创新刷新难度,中国迈向桥梁强国。我国桥的数量在增多,里程在延伸,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和勇气;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坚定信心,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施工装备创新上刻苦攻关,使中国桥梁的技术高度不断攀升、难度不断刷新——
2015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总理说,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而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大进大出”。这一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必须看到,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总理说,“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策略、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