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出处(桀)十五年,商侯履(汤)迁于亳。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二十年,伊尹归于商,……” | 《竹书纪年》 |
“…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 《孟子·告子下》 |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 《韩非子·难言》 |
“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 | 《史记·殷本纪》 |
《史记·殷本纪》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曾几度变迁,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可称为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唐代正式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中央“三权分立”体制。三省制下中书、门下意见相左时,可以由政事堂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关统一协调决策三省长官既各自统领本省政务,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政事堂轮流秉笔决事,共议国政,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将三个职能不同的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高效的中枢系统。隋唐时的“六部”是从魏晋时“六官”改革而来,即吏部、民(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汉时“九大部委”(九寺)被缩减掉3个,一直沿袭到清朝。李世民当皇帝时启动的“大部制”改苹,机构精简最彻底。时由开国宰相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位为640员,只有隋朝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可见,“三省六部”制明显优于“三公九卿”制,太唐盛世与政体的先进不无关系。
——据杨峰飞《三省六部制: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