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年普通高考文综历史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试...

更新时间:2019-05-09 浏览次数:419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19·新疆模拟) 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阴阳家
  • 2. (2021高二下·民勤开学考) 汉高祖在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并且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他又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等官吏必须由皇帝委派。其主要目的是(    )
    A . 分封同姓王以构筑皇权屏障 B . 委派官吏以限制诸侯王的权力 C .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 消除异姓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 3. (2019·新疆模拟) 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
    A . 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 . 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 . 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 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 4. (2019·新疆模拟)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    )
    A . 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 B . 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 C . 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 D . 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
  • 5. (2019·新疆模拟) 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A .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 .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 C .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 .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 6. (2019·新疆模拟) 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要“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政府(    )
    A . 不以城池的得失作为胜负依据 B . 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 . 准备收复失地并发起战略反攻 D . 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坚信速胜论
  • 7. (2019·新疆模拟)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立即展开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用食品运动,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叶蛋白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 B .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国民生活 C . 大跃进运动遇到了严重挫折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
  • 8. (2019·新疆模拟) 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 . 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 . 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 . 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 9. (2019·新疆模拟) 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足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
    A . 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 . 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 . 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 . 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 10. (2019·新疆模拟) 有启蒙思想家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个人为公民权的自由而放弃个人的自由;公民权的自由为公共意志或人民的道德意志所制约,自由就是服从自己规定的法律;主权归于人民,公共意志是最高的法律;政府执行人民的命令,人民能够限制或撤销他们授予政府的权力。其主旨是(    )
    A . 自然的社会是建立在契约上的 B . 每个享有公民权的人都受法律保护 C . 人们签订契约让渡自己的权利 D . 人民有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的权力
  • 11. (2019·新疆模拟) 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1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    )
    A . 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 B .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 C . 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 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效应
  • 12. (2020·模拟) 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    )
    A . 新古典主义 B . 浪漫主义 C . 现实主义 D . 现代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 13. (2019·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摘编自唐文基《中国商业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
  • 14. (2019·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宪宗即位后,由于两税法取得明显成效,中央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从而使扩大和强化中央禁军成为可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宪宗决心“以法度制裁藩镇”。作为唐朝后期饭有作为的皇帝,宪宗选拔的宰相如武元衡、李吉甫、李绛、裴度等人都有所建树。鉴于德宗四面出击方针的失败,宪宗改变削藩策略,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孤立元凶。同时,选择易于攻取、基础薄弱的西川、浙西节度使开刀,然后使“五十年不沾皇化”的魏博镇表示归顺朝廷,接着,集中全力对付强大的淮西节度使。由于裴度和名将李愬的运筹帷幄,使中央与淮西节度使的大决战取得最后胜利。平定淮西,引起强烈震动,诸镇纷纷献地献质表示归顺,一时朝廷鼎盛,形成了“元和中兴”(806—820年)的局面。

    《资治通鉴》称:“自广德以来,垂六十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无怪乎后人要称颂宪宗“自古中兴之主无人及之”了。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时“元和中兴”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宪宗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做法加以简要评析。
  • 15. (2019·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

    而此时,西方列强已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法国和英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整体战,战争结局将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而中国正是可以为两国提供人力资源的国度二从1916年开始,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华工,从事军工生产、物资运输、修筑战壕等工作。

    1917年8月,中国历经三年努力,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作用。
  • 16. (2019·新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筹办于1878年,但由于内部分歧,筹建工作陷于停顿。1880年,李鸿章派龚寿图专办“官务”,郑观应专管“商务”并总办局务。郑观应很强调企业的商办性质,在新订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章程公布后,招股工作进行顺利,很快招集到50万两。但龚寿图等人不愿商股太多,以免影响他们的地位。

    1883年,郑观应私挪局款的真相暴露,遂离开上海,织布局由龚寿图主持。1890年,织布局正式投产。但不到一年发生亏空,最后由淮系官员杨宗濂承办。到1893年,织布局有织机500台,工人4000人,所产布匹还远销福州、重庆等地。由于纺纱荻利优厚;李鸿章决定扩充规模。但不久,织布局被烧毁。李鸿章随即派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等人负责恢复,这就是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1901年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等方式,将纺织厂据为已有。1931年该厂被卖给英国银行,后几经转手,地基归美商公司,机器则卖给审新纺织公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台,言之成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