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文物启卣(yǒu)上的铭文记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映的制度是 ( )
①广集资料 ②以史为鉴 ③秉笔直书 ④以小见大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亿亩) | 人均耕地(亩/人) |
1650年 | 1-1.5 | 6 | 6-4 |
1750年 | 2-2.5 | 9 | 4.5-3.6 |
1850年 | 4.1 | 12.1 | 2.95 |
①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②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③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④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下图为某同学所绘“近代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思想历程”示意图。图中①②应填写的是( )
下图为山东省烟台市的抗日烈士纪念碑,上书写有“继续为祖国的和平民主独立而奋斗”“民国三十五年”。据此判断其修建时间为( )
选项 | 文物或老物件 | 结论 |
① | 兰州出土的“东汉书信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厚薄均匀,便于书写。 | “蔡侯纸”完全取代绢帛成为书写材料 |
② | 清代御窑督陶官唐英创制的《陶成图瓷板》,描绘了拉坯成型、彩绘上釉、入窑装烧、束草装桶等工序。 |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制作精美 |
③ | 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制造的“西班牙银元”,明朝后期流入中国,为《南京条约》赔款所用货币单位。 | 西班牙银元曾是国际流通的货币之一 |
④ | 1951年某村的木牌上记载:“徐XX分到果实地一亩二分五厘……” | 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
①“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②“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④“抓革命,促生产”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特征是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下列符合此观点的作品是( )
①康德强调“人非工具” ②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③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④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
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该会标的寓意有( )
①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②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激烈
③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雄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它们都面临管理巨大版图和众多人口的问题。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以后的希腊数学逐渐脱离了哲学和天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时数学已经从经验科学过渡到演绎的科学,即由少数几个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到一系列定理。古希腊的贤哲很注重数学,柏拉图从几何学得到启示,提出理念论;亚里士多德更加广泛采用了他所处时代的数学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收录246个应用题,都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经验色彩已十分浓厚,科技成就大多属于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
——摘编自张奎元《新编世界科技史》
项目 | 秦帝国 | 罗马帝国 |
地方 治理 | 制度:① | 制度:实行行省管理制度,将领土划分若干行省,每个行省有一名总督管辖。 |
法律 建设 | 措施:将原秦律修订,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 作用: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为汉代所沿用。 | 措施:② 作用:③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1500至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 | 1500年城市数(名称) | 1700年城市数(名称) |
10~20万 | 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 | 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
20~40万 | 0 | 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
40万以上 | 0 | 2个(伦敦和巴黎) |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占有特殊地位。
材料一 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的奕等人在奏开岳州等四处为商埠的奏折中称:“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臣等再四筹维计,添设口岸,藉辟利源。”他们援引“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的“通例”,认为“强邻环伺”之际,“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政府批准同意,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
据统计,自清末到民初,中国历届政府宣布自开的通商口岸达50处左右。
——摘编自《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等
材料二 19—20世纪初中国部分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变化”为题,解读上述现象。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孙中山
材料二 对西方文化的服膺,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上职业革命家的传奇生涯,使孙中山的目光远比同时代人敏锐和高远。……他对民生下了一个定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社会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发生了两次“革命”。一次是政治革命,包括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涉及到政府组织、公共权力和权威、法律、个人权利以及社会各阶级的法律地位等。另一次则主要是经济性的,涉及财富生产、制造技术、自然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展、产品销售等。两次“革命”最初主要是孤立地进行的,政治革命主要影响欧洲大陆,经济革命则在英国表现最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