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徙、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材料:
中国 |
欧洲 |
||
人物 |
著作 |
人物 |
著作 |
李贽 |
《焚书》《藏书》 |
霍布斯 |
《利维坦》 |
顾炎武 |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城志》 |
孟德斯鸠 |
《波斯人信札》 《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法的精神》 |
王夫之 |
《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论科学技术》 |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
狄德罗 |
《百科全书》 |
唐甄 |
《潜书》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
上表列举了17,18世纪部分中外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表格反映了丰富的信息,请从中选择相关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现见礼仅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变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变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材料: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地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溢生的仇根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思仇”。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
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
——摘编自张颖《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
材料:昭君故事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汉元帝年号)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那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墙(昭君)为阔氏。”昭君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居功至伟,因而备受各族人民的爱戴。通过晒君北入匈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在内蒙古阴山下居住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撤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从民族生活融入角度讲,昭君亦堪称古代民族融通的典范。如王昭君为了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