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20:其他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1 浏览次数:849 类型:二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瓜儿银豆儿(节选)

        七月八月,瓜儿熟了,豆角饱了;老两口儿选了一个风和日暖的好日子,来到菜园里,一个去摘金瓜,一个去采豆角。

        老头儿走到瓜架下,还没有动手摘哩,金瓜自己落地了;老婆儿走到南墙下,还没有动手采哩,银豆角自己离藤了。

        瓜儿落下地,一分两半,瓜壳里睡着一个憨敦敦的胖娃娃。

        豆角离了藤,裂开口儿,豆角里躺着一个嫩生生的俊女儿。

        老两口儿好欢喜啊!他们给哥哥取名叫“金瓜儿”,妹妹叫“银豆儿”。转眼几年,金瓜儿银豆儿都长大成人了。

        金瓜儿帮爹爹种菜:种苹果、栽葡萄,侍弄得蔬菜一片绿,破破烂烂的小菜园,变成整整齐齐的花果园。看风景,美得很;论出产,富得很。春种秋收,不用爹爹再操心。

        银豆儿帮妈妈管家:论针线,比裁缝;论茶饭,胜厨师;论气力,赛男儿。南山打柴,西河担水;碾下的米,珍珠黄;磨下的面,雪花白。她又养鸡鸭又养鹅……家中事有条理,不用妈妈再操劳。

        有了这一对能干的儿女,老两口儿欢欢乐乐,过着好光景。

    1. (1) 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好光景:

    2.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老头儿在得到了一个,叫

      老婆儿在得到了一个,叫

    3. (3) 金瓜儿和银豆儿各有下列哪些的本领?

      种苹果     做针线      养鸡鸭养鹅    栽葡萄

      做饭菜     砍柴担水     碾米磨面      种蔬菜

      金瓜儿:

      银豆儿:

    4. (4) 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应该读出(  )的语气。
      A . 激动 B . 高兴 C . 羡慕 D . 伤心  
    5. (5) 假如让你复述这个故事,你会怎样复述?请你把关键词提炼出来。
  •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 (2) 填空。

      短文写了的读书方法,分别是

    3. (3) 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
    4. (4)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5. (5) 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址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下图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 (1) 根据图表“打包比例”显示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 . 20岁及以下 B . 21~30岁 C . 31~40岁 D . 41~50岁 E . 51~60岁 F . 60岁以上
    2. (2) 根据图表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理由:一是;二是
    3. (3) 文本中“必剩客”是指;“光盘族”是指;“兜着走”是指
    4. (4) 联系上下文,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 )(多选)
      A .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B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 .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D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拇指汤姆(节选)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樵夫,夫妻俩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孩子生下后身体相当健康强壮,但个头却比大拇指大不了多少,所以他们叫他大拇指汤姆。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令父母很满意。

        有一天,樵夫准备到树林里去砍柴,他说:“我真希望有一个人能帮我把马车赶去,这样我就快多了。”

        “嗨,爸爸!”汤姆叫道,“我来帮你,我会按你的要求及时把车赶到树林里的。”樵夫大笑起来,说道:“这怎么可能呢?你连马的缰绳都够不着呢。”汤姆说道:“只要妈妈把马套好,我就待在马的耳朵里,告诉它往哪条路走。”爸爸只得答应:“好吧!那就试一次看看。”说完,他自己一人先去了。

    出发的时间到了,妈妈把马套在了车上,将汤姆放进马的耳朵里。小人儿在里面坐好后,便开始指挥马匹上路。当他要走时就喊“喔驾!”要停时就叫“吁――”所以马车有目的地向树林走去,就像樵夫自己在赶车一样。就这样,马车走进了树林,来到了樵夫所在的地方。大拇指汤姆马上喊道:“爸爸,来看呀!我把马车安安稳稳地赶来了。”他爸爸一手挽住马,一手将儿子从马耳朵里拿出来,把他放在麦秆上面,汤姆坐在上面高兴极了。

    1. (1) 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井井有条—    平平安安—

    2. (2) 汤姆的办法是什么?请你从短文中找出来。
    3. (3) 短文描写了关于汤姆的一件什么事?
    4. (4) 从短文描写的事情中,你可以看出汤姆是个(  )的孩子。
      A . 诚实 B . 强壮 C . 聪明 D . 勇敢
  • 5. 现代文阅读

    啊,时间

        记得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了。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______吗?那轻风不是时间在______吗?

        可是,有一次,一个朋友认真地问我:“你说什么是时间?”我却长久地答不上来。

        是啊,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是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田地的边沿上,望着______的星空,心里想:永恒的宇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吗?为什么“三十八年过去”,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______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前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出差的时候带上几本书和构思论文,在饭后看杂志,在睡前阅读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也许是我的偏爱,从儿时到现在,我总是被发明家和创造者们的生活和事迹感动着。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创造才能把时间一分一秒地凝聚起来,只有创造物本身才有一分一秒的价值。时间凝在每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

        在杯盘狼藉的响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吗?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唯一的标准外,还能用什么来说明吗?

    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时间只有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才有价值。啊,我似乎明白了:时间就是不停地创造。

    1. (1) 文中的横线上该用什么词呢?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进去。

      冥冥  飞舞  蹒跚  行走  流淌  步履  低语  深邃

    2. (2) 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词。

      ①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②在几个人或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③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④使用完、利用后剩下的碎料。 

    3. (3) 作者读了《奇特的一生》后是怎样使用时间的?

    4. (4)
      文中说“时间凝在每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你能模仿划线部分的句子样式也写一句话吗?

    5. (5) 作者说“时间就是不停地创造”,是因为
    6. (6) 就我来说,我觉得时间就是___________,我们现在应该这样珍惜时间,利用时间:___________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 (1) 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    )
      A . 从书上就可能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 . 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 C . 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道和道理。 D . 知识和道理只需要牢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 (2) 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
    3. (3) 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 . 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讲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 . 作者的主张是只有多发问,才能准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 (4) 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阅读了《发问的精神》后,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把屈辱当作鞭子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力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他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而且痛苦不堪,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屈辱,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一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我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奋,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作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笞、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 (1) 你认为郑渊洁的作文题目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2. (2)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中心,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论证方法?

    3. (3) 请解释“把屈辱当做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

    4. (4) 分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笞、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一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5. (5) 文中的郑渊洁和亚伯拉罕·林肯都是把屈辱当作鞭子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你能不能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100个字以内。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了克隆实验。

        作为新世纪的尖端科学,克隆技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众多世人的目光。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在致力于前沿科学的研究,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克隆作为新兴的技术在中国不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硕果累累。

        不久前,在河北农业大学与山东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攻关下,中国的科技人员通过名为“家畜原始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分离与克隆的研究”实验课题,成功克隆出两只小白兔——“鲁星”和“鲁月”。2002年10月16日中午,中国第一头利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培育出的体细胞克隆牛在山东省梁山县诞生。这些成果说明克隆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克隆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使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1.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2. (2)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诞生——         关注——

      途径——         危及——

    3. (3) 填空。

      ①科学家把叫克隆。

      ②中国曾经克隆出

      ③克隆技术是一把掌握在人类手中。

    4. (4) 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有什么作用?
    5. (5) 你是怎样看待克隆技术的?
  •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九飞天印证“中国道路”

        暂别天宫返神州,圆梦九天又一回。从神舟九号飞船结束环绕地球13天的太空之旅回到祖国的那一刻起——中国航天,站在了又一个新起点上。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国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这是中国航天之路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新跨越。

        挽救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在8年内建成。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载人航天,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

        放飞神舟,飞天之路见证了这条创造奇迹的跨越之路;

        领航中国,飞天之路印证了这条超越梦想的复兴之路。

        太空漫漫,面对无垠的太空,中国航天的长征还在起步阶段。天路遥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依然会有艰难险阻。但,如同一枚强力助推器,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动体现的载人航天精神已经加注到了托举中华民族腾飞的巨型火箭上——神舟与神州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太空之路,前景广阔;中国道路,前途光明。

    1. (1) 选文记录了飞天返回,又一次圆梦九天。它共绕地球进行太空旅行天。
    2. (2) 它的成功发射在我国航天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3. (3) 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包括
    4. (4) 我国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经在哪些领域里有所应用?
    5. (5) 读了短文,你有何感想?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长河落日扁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zhé、shé)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zhé、shé)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为什么呢?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接近地球表面的地方大气浓厚,越往高处空气越稀(bó、báo)。这种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看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道理呢!

    1. (1) 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2.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提到的两种现象分别是,都是光的造成的。

    3. (3) 通常说“长河落日圆”,可在本文中为什么说落日是扁的?在文中找出来。
    4. (4) 光的折射现象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5. (5) 读短文最后一句话,你有哪些感受或想法?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A________

    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B________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C________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 (1) 下面这段材料出自本文,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安排在文章A,B,C哪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分别从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两方面分析。

      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2. (2) 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理解“热陷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3) 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 (4) 保护环境,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学生,你认为自己能为之做出哪些贡献?(至少写出三条)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串快乐的音符

        有一串快乐的音符。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连自己也搞不(清晰  清楚)。

        也许是一位音乐家用小提琴奏出了它们;也许是一个初学钢琴的女孩子在键盘上弹出了它们;也许是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短笛吹出了它们;也许是走在田埂上的小男孩儿用(轻快  轻松)的口哨吹出了它们……

        小音符们不愿意停留下来,它们到处飞旋,多么高兴。

        在城市的一幢小楼上,有一扇小窗开着,对着星星闪烁的夜空。小音符们感到很好奇,就钻了进去。

        哦,里面有个孤独的白头发的老奶奶。她的老伴去世了,她在思念老爷爷。

        突然,她听到了从窗外飞进来的小音符们的歌。啊,多么熟悉的歌,这是老爷爷在年轻时就爱哼唱的歌。在老爷爷和老奶奶初次相识时,老爷爷就为老奶奶哼过这支快乐的歌。后来这歌(伴侣  陪伴)老爷爷和老奶奶生活了很长的岁月……

        如今歌声又飞进来了,就像当年老爷爷在轻柔的月光下,轻轻地哼唱着。

        老奶奶眼睛里含着晶莹的泪花,终于笑了。

        不知为什么,小音符们再也不想跑了。它们手拉手地钻进了老奶奶的心里,它们愿意留在那里。

    1. (1) 找出短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 (2) 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完成下面各题。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再续写一句:也许是

    3. (3) 不愿停留的小音符们,最终留在了孤独的老奶奶身边的原因是(  )
      A . 老奶奶喜欢听它们的歌 B . 老奶奶懂得欣赏它们 C . 它们能给老奶奶带来安慰和快乐
    4. (4) 读了小音符的故事,你有哪些话想对这些小音符说呢?
  • 13. 现代文阅读

    青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你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_____又_____,既_____又_____,既_____又_____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1. (1) 文中倒数第二段的空格里应填入什么词语?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会像你一样既,既,既吗?

    2. (2) 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3. (3) 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4. (4) 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主旨最为接近?(     )

      A . 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 . 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 .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5. (5) 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要说明) 

  • 14. 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电脑上种蔬菜

    御 风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天地间耕作。然而今天,科学家们已能在电脑上“播种”了。你看,随着科学家的操作,电脑屏幕上的一棵小麦苗渐渐长大、开花、抽穗,然后结出颗粒饱满的种子。电脑上“种出”了小麦。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科学家在利用高智慧的电脑,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模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影响生长的因素很多。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的因素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果实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以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间或实验室内进行的,方法陈旧,花的时间又长。

           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种出”蔬菜。如,为了在电脑上“种出”优质的番茄,科学家做了番茄生长的全过程画面。他们用电脑模拟番茄的分枝模式,研究番茄的枝条长在枝干的哪个位置,叶片在哪里长出,番茄的果实才能长得更好。

           科学家还利用电脑研究番茄的根怎样穿出土壤,什么时候施肥,施多少肥,番茄才能生长得最好。科学家还打算在电脑上建虚拟植物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种各种 “人造番茄”。这些番茄的口味,可以由电脑合成出来。这样,番茄就有各种特别的风味,如菠萝味、椰子味等,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培植出新型的、更理想的蔬菜品种来。         

    1. (1) 文中提到的电脑上“种出”的蔬菜是(    )
      A . 小麦 B . 番茄 C . 菠萝
    2. (2)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形容人们在田间辛苦耕种的情景。 B .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除了外界因素,还有农作物自身的因素。 C . 科学家已经根据电脑模拟种出了各种口味的番茄。
    3. (3)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    )
      A . 科学家们很能干。 B . 电脑技术对农业生产很有帮助。 C . 人们爱吃各种口味的番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