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部分学校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更新时间:2017-06-03 浏览次数:741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凝视着左边那条空出的路,我切身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和          的文明。

    ②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          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

    ③这天午后,乌兰巴大草原上空的太阳突然          低低的云层里。

    A . 隐藏  改变  隐入 B . 隐藏  改善  沉入 C . 蕴藏  改善  隐入 D . 蕴藏  改变  沉入
  • 2.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强化湖泊治理责任意识,日前市治庸问责办通报了近期对沙湖、东湖保护与污染治理情况的督查结果。 B . 最近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C .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D . 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慢“两会”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 . 课后,请大家以《我读冯骥才《捅马蜂窝》一文》为题,写一篇作文。 C . 他笑吟吟地开口了:“怎么样,疼吗?” D . “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二、<b >书写</b>
  • 4. 下列选项中注音和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jiè)      叹(gǎi)   大气磅(bó)   煞有介事 B . (wú)     奋(kàng)  荒绝伦(miù)  重峦叠嶂 C . (xiè)    意(qiè)   吹毛求(cī)   挖心搜胆 D . 摩(chuǎi)  然(mò)    叱风云(zhà)  自出心裁
三、<b >现代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因时代不同而标准不同,但总的说来,古代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让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乡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标识,我们评价乡贤文化应有切实的地方视角,以“地方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来观察地方乡贤的道德风范和精神高度,并发掘出其地方文化根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将乡贤大致分为“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前者一般指乡邑士绅,他们在人格精神上保持高风亮节,在为人处世上谨慎谦退,在行为姿态上勇于担当,因此在地方享有很高的威望和信誉,是乡邑发展、稳定、和谐的主导力量。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联系,因此应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乃至江南之地域、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地方志中各类《人物志》往往首重乡贤,历代《乡贤考证》类的专书林林总总,谱牒家集更是汗牛充栋。这类文献的收集工作历来受到重视。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认为,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更易产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文献和文物使乡贤的道德精神“看得见”,其实乡贤文化之所以产生影响,除“目染”之外,还在于“耳濡”。基层社会的文化常常通过口耳相传,人们在习得中形成精神熏陶。言偃作为孔子的“南方夫子”的事迹随着常熟“言子巷”的地名而自然为今人默念不忘,范仲淹设义庄、建义学也早已成为民间佳话而流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的事迹则与《五人墓碑记》同样深入人心。

           当然,古今文人重视乡贤,努力建构乡贤文化,其化育影响的作用亦不可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应当加大力度。建构乡贤文化,要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学养,同时以深厚情感投射于乡贤人物,用时代语言和历史逻辑构筑起思想的河床,用可以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道德文化的高地。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 (1) 下列有关“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乡贤”是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包含人们对其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乡贤文化对于地方人文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B . 乡贤文化也是乡贤的道德精神的具体表现,它是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C . 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是文物,这些文物的存在能产生感召力,使人见贤思齐。因此,建设乡贤文化,应高度重视对乡贤文物的保护。 D . 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值得重视,以丰厚的文化学养,深厚的情感投射,时代的语言,历史的逻辑,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乡贤包括“在当地的贤达”和“与乡邑具有地缘关系的贤达”,一般前者指在地方享有很高威望的乡邑士绅,后者一般指走出了乡邑的一些文化精英。 B . 乡贤文化的化育作用很早就为学人所认识,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深入发掘乡贤事迹,就是要推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等道德品格。 C . 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文化根性,其审视评价的视角其实与一般文化别无两样。 D . 文献、文物使乡贤精神“目染”,名贤故事让乡贤佳话“耳濡”。乡贤文化就这样通过耳濡目染,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贤与同乡邑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相同,乡贤的道德精神更容易令人崇敬、仰慕、效法,因此构建乡贤文化意义重大。 B . 离开了乡邑的乡贤,他们的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从而使乡贤文化与整个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C . 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传播离不开文献和文物,它们是乡贤文化的文字载体和物质遗存,如果流失、毁灭,乡贤文化自然就会随之消亡。 D . 乡贤的评判标准既有地域性,亦有时代性。但不管处在哪个地域、哪个时代,品学成就、道德风范、精神高度始终是评判乡贤的重要尺度。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之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

           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黄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1. (1) “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作者对此却表示了怀疑,作者为什么会怀疑?请从正反两个方面简要概括文中令作者产生怀疑的生活事例。

    2. (2) 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3. (3)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画家叹息一声”,画家先“明朗”而后“叹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4)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美”有哪些思考?

四、<b >文言文阅读</b>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八大山人以哑字署门

           八大山人者,即朱耷,明宗室也。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明亡,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住山二十年。临川令胡亦堂闻其名,之官舍。居年余,意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还走会城,独身狂市肆间。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山人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俗韵,人争宝之。饮酒不能尽二升,乃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之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不甚自爱惜。数往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画,至牵袂捉衿,不拒也。戚友馈遗之,亦不辞。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泣下。

                                                                                                                                                                      ——选自《清稗类钞·隐逸类》清·徐珂著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官舍           延:邀请 B . 独身狂市肆间     佯:假装 C . 山人书法         工:精巧 D . 雏僧争嬲之画     索:讨要
    2.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A .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B .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C .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D . 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3.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耷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明朝灭亡后,他因为害怕被杀,逃到山中做了和尚。 B . 朱耷在临川令胡亦堂提供的官舍住了一年多,很好,突然有一天发了疯病。 C . 朱耷的书法绘画技艺高超,他只接受贫士山僧等人的邀约,不接受富贵人的购求。 D . 朱耷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变哑了,不会说话,只会笑和哭,是早年的疯病复发。
    4. (4) 将第三题文言材料中画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

五、<b >默写</b>
  • 8. 填空。

    ①苦将侬,。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白露为霜。(《诗经》)

    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六、<b >综合性学习</b>
  • 9. 根据要求完成小面各题。

           少年科普小记者团是隶属于武汉科技报的团体,是武汉市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社会实践团体之一。目前它已经覆盖武汉市70%的中小学,并在多所中小学挂牌成立科普报小记者站。少年科普小记者团拟面向全市在校中小学生招募小记者。你们学校响应号召开展了“我是小记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请你帮忙拟定小记者的4个报名条件。

    2. (2) 假如你作为班长要在班级里向同学们宣传这次报名活动,准备就这次活动的意义用简明而得体的语言做一次发言。你会怎么说?(100--120字)

七、<b >材料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批大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部长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他忙活。其中一个问:“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给林晖倒水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部长来了,和大家打招呼,只有林晖鼓了几下掌。部长讲了一番话后发纪念手册,同学们都随意地用一只手接,只有林晖双手接过,并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两个月后,部委实验室录用了林晖。有些同学颇感不满,导师却说:“其实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请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