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可并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因召拜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书羽檄,瑾多掌之。从破沙苑,战河桥,并有功,封姑臧县子。累迁尚书右丞、吏部郎中。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创,朝章国典,瑾并参之。迁户部尚书,进位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时燕公于谨,勋高望重,朝野所属。白周文,言瑾学行兼修、愿与之同姓,结为兄弟。
庶子孙承其余论,有益义方。周文叹异者久之,更赐瑾姓万纽于氏。谨乃深相结纳,敦长幼之序;瑾亦庭罗子孙,行弟侄之敬。其为朝望所宗如此。进爵,临淄县伯。转吏部尚书,铨综街流,雅有人伦之鉴。以父忧去职,寻起令视事。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然瑾尤见器重。于谨南伐江陵,;以瑾为元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瑾焉。江陵既平、衣冠仕伍,并没为仆隶。瑾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时论多焉。及军还,诸将多因虏掠,大获财物。瑾一无所取,唯得书两车,载之以归。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粱朝珍玩。”周丈初不信之,然欲明其虚实,密遣使检阅之,唯见坟籍而已。乃叹曰: “孤知此人来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向若不令检视,恐常人有投杼之疑①、孤所以益明之耳,凡受人委任当如此也。”论乎江陵功,进爵为公。
六官建,授礼部中大夫。出为蔡州刘史,历拓州。硖州,所在皆有德化,人史称之。转荆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吏部中大夫,历御正、纳言,内史中大夫。曾未十旬,进迁四职,措绅咸以为荣。久之,除司宗中大夫,兼内史。寻卒于位。赠小宗伯,谥曰方。
瑾性方重,有风格。退朝休假,恒著衣冠以对妻子。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又好施与,家无余财,所得禄赐,常散之宗族,其尤贫乏者,又割膏腴田宅以振之。所留遗子刊、者,并境桷②之地,朝野以此称之。撰《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二十余万言。
瑾次子令则,性好篇章,兼解音律,丈多轻艳,为时人所传。天和初,以齐驭下大夫使于陈。大象中,官至乐部下大夫。仕隋,位太子左庶子。皇太子勇废,被诛。
(选自《北史·唐瑾传》)
【注】①投杆之疑:比喻无事实依据的谣言造成的疑虑。②境垧(qiāoquè):土地坚硬瘠薄。
A·唐瑾容貌魁伟,年少时就博涉经史,喜好写文章,周文听到他的名气,就写信给其父唐永让唐瑾入朝,任命他为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军中文书,大多由他掌管。
B·唐瑾学行兼修,燕公勋高望重,两人相互敬重,就禀告周文帝希望两人能同姓,并结为兄弟,周文叹异很久,就赐给于谨姓万纽于氏。
C.唐瑾作为元帅府长史,平定江陵时,军中的计谋策略大多出自他。在退军时,许多将领通过掳掠,获取了很多财物,而唐瑾一无所取,仅得到两车书。
D·唐瑾性格方重,喜好施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常常拿来散发给宗族,对于那些特别贫穷的人家,甚至会把自家的好地好房子拿来帮助他们。
①察其才行,有片善者,辄议免之,赖瑾获济者甚众。
②或白周文曰:“唐瑾大有辎重,悉是梁朝珍玩。”
③遇迅雷风烈,虽闲夜晏寝,必起,冠带端笏危坐。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未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③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④ , 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 , 。(范仲淹《渔家傲》)
⑥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⑦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
⑧鹿门月照开烟树,。(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转身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广场,在车站,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那一次,我在北京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深为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鲜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小儿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为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我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贫寒凄苦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选自《散文》2008年第1期)
①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②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楼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
发出“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的诘问。你认为“转身消失的,能否再转回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理由并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哲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耍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①但我对语言规范也有一些个人意见②语言规范既要发挥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③也要尊重公众的语言习惯④语言规范既要发挥规范、引导的作用⑤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原则,我想至少应包括如下两条⑥语言规范的意义自不待言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和相关文字,按要求做题
漫画作者:木悲卿《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1日
据《长江日报》报道,201 0年1月13日、24日两天,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六所上海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其中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家长的关注。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71.1%受访者建议将语丈课列为大学必修课。
上帝捏出几个泥人,便歇了手。有两个泥人脸现愠色。
上帝不悦,说:“你们由泥巴变成了人,还不满足吗?”一个泥人说:“人而无骨,其为人乎?”另一个抢着说:“总该有个壳,对付冰雹、冷枪和暗箭吧?”上帝想了想说:“硬材料匮乏,你们各选一种吧”。 于是两个泥人欢欢喜喜地各取了一样自己想要的;从此天下多了两种人:一种人骨头硬,却疏于防卫常受伤害: 另一种人躲在漂亮的甲壳里!却没有脊梁骨。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感悟?请白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