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4第九单元第二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1-27 浏览次数:4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 反对洋务运动 C . 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 . 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 2.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 .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 .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 . 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 . 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3.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
    A .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B .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 . 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4. 康有为认为,在“公车上书”四项主张中,只有一项是“立国自强之策”。这就是( )

    A . “下诏鼓天下之气” B . “迁都定天下之本” C . “练兵强天下之势” D . “变法成天下之治”
  • 5.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 . 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 . 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 . 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 .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 6.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评价适用于 (    )
    A .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 . 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C . 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 D . 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
  • 7. (2017高二下·怀仁期中) 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    )
    A . 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 B . 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C . 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 D . 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
  • 8. (2019高二上·泉港月考)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9.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

    ①主张通过“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 . 领导 B . 时间 C . 参加者 D . 地点
  • 11.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 . 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 .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12. 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
    A .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 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 .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D . 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 13. 1895年8月,强学会成立,下列对其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康有为等发起成立 B . 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 C . 强学会得到了张之洞等守旧官僚的支持 D . 康有为成立上海强学会,促进了东南地区维新运动的迅速开展
  • 14.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

    ①中体西用②维新变法③救亡图存④民主与科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15.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的表现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兴起 B .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 . 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 . 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 16. 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 . 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 . 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C . 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 . 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 17. 康有为的论著《新学伪经考》中的“新学”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 B .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扬的民权思想 C . 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D .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18.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A . 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B . 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C . 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D . 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 19.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 . 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 . 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 .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
  • 20.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

    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 . 培养人才 B . 开启民智 C . 普及科学 D . 废除八股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
    2. (2) 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 2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 (2) 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

      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2. (2) 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大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故上书不达之后,日以开会之义,号之于同志。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二:(1)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名为保国会。(2)……卧薪尝胆,惩前毖后,以图保全国地国民国教。……(5)为讲内治变法之宜。

                                                                                                                                                             ——康有为《保国会序》

    材料三:夫强者有二:有力强,有智强……一人独学,不如众人共学,不如合计百兆亿人共学。学则智,群则强,累万亿兆皆智人,则强莫与京。

                                                                                                                                                            ——康有为《上海强学会后序》

    材料四:凡会悉以其地绅士领之,分学会各举其绅士入总学会。……民欲举某事、兴某学,先上于分学会,分学会上总学会,总学会可则行之。官询疾察苦,虽远弗阂也;民陈诉利病,虽微弗遏也……大吏罔敢骄横,小吏罔敢欺诈……即学会通情平权之谓也。

                                                                                                                                                           ——谭嗣同《壮飞楼治事十篇》

    请回答:

    1. (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团体不断涌现。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当时维新团体的主要职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维新派政治团体的认识。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云去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礼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 (1) 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