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更新时间:2019-06-14 浏览次数:68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上·岳阳月考)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 2. (2019·北京) 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

    “如此自由”

    A .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二、材料分析题
  • 3. (2019·全国Ⅲ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 5. (2019·北京)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及主要特点。

  • 6. (2019·北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

    材料三:法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法德通用版)有关“法国大革命”的部分思考题

    序号

    思考题

    1

    阅读阿瑟·杨(当时旅法的英国人)的游记节选,作者认为1787年君主制危机主要表现有哪些?

    2

    持续数百年之久的旧制度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

    3

    旧制度下,贵族和教士都有哪些特权?

    4

    阅读西哀士的《什么是第三等级》节选,为什么西哀士认为贵族成了“让人难以忍受的阶层”,而只有第三等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

    5

    大卫通过他的画《网球厅宣誓》想传达怎样的政治信息?

    6

    为什么攻占巴士底狱被视为旧制度崩溃的象征?

    7

    阅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列表比较二者的异同。

    8

    组织关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现实性的讨论。

    9

    阅读课本中的示意图,1791年的立宪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制有什么异同?

    10

    欧洲人是如何理解和接纳法国大革命的?

    11

    你认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还有意义吗?

    12

    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没有像英国那样产生一个持久的立宪君主制?

    1. (1) 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2. (2)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3. (3) ①上表中思考题具有哪些特点?并简要说明。②为“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
  • 7. (2019·江苏)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 (1) 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 (2) 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 8. (2019·全国Ⅰ卷)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