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江西省鹰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15 浏览次数:76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在《殷周制度论》中王国维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   )

    A . 分封远近 B . 爵位高低 C . 殷周成败 D . 嫡庶亲疏
  • 2.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这一变化说明(  )

    A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 B . 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 C .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 D . 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 3. 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这反映了宋代(    )

    A . 官员选拔日益严格 B . 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 . 宰相权力更加削弱 D . 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 4. 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日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

    A . 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B . 封建转佃制的积极作用 C . 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 .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5. “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

    A . 变法图强 B . 民主科学 C . 经世致用 D . 尊孔复古
  • 6.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

    A . 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 . 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 . 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 . 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 7. 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

    A . 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 . 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 . 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 . 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 8. 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找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

    A .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 9.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

    A . 缺乏民本思想 B . 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C . 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D . 公民意识淡漠
  • 10. 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宿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强权道路”。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此观点可推知(    )

    A . 德意志帝国潜伏了危机 B . 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C . 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 D . 德意志君主制违背潮流
  • 1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

    A .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 12. 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

    A . 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B . 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C . 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 . 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

  • 14.

    阅读下列材料: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阐述材料中关于16~20世纪地球“变”的认识。

    (说明:可以据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晚点展开论述.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沦述。要求砚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 (1) 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 (2) 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 (1) 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回答问题: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 (2)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