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08 浏览次数:299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17高一上·淮北月考)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

    A .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 .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 .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 .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 2. (2017·晋城模拟)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

    A . 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 . 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 . 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 . 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 3. (2017·晋城模拟) 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会推有称廷推,廷推(注: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该举措表明(    )

    A . 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B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 . 用人权从六部转移至内阁 D . 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 4. (2017·晋城模拟) 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    )

    A .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C .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 5. (2017·晋城模拟)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

    A .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 6. (2017·晋城模拟)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    )

    A . 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 B . 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 C . 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 D . 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
  • 7. (2017·晋城模拟) 近人陈伯熙记载,往者中秋节投赠之主要品为月饼,今则已不拘何物,第相尚奢。送礼仆役之负挟于途中者,除威士忌、白兰地、板鸭、火腿而外,月饼、果品殆不见其百一焉。此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 . 百姓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内涵 C . 人们逐渐接纳了西方文明 D . 请客送礼败坏了社会风气
  • 8. (2017·晋城模拟)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

    A . 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 .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9. (2017·晋城模拟) 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

    A .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 C .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 10. (2017·晋城模拟) 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这种行为(    )

    A . 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B . 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 .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 .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11. (2019高三下·沈阳开学考) 新政期间,罗斯福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做过估计,他认为应该控制在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之间。事实上,直到1935年末,政府的举债额也没有超过最低估计数,甚至一直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举债额也没有超过他的最高估计数。这反映出罗斯福(    )

    A . 践行了凯恩斯赤字财政主张 B . 较好处理了税收与国债的关系 C . 对国家的外汇储备缺乏信心 D . 使美国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
  • 12. (2017·晋城模拟) 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瑞典,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6倍多;而在意大利,竞高出14倍.此现象表明( )

    A . 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 B . 西欧各国的财政出现了赤字 C . 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D .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
二、非选择题
  • 13. (2017·晋城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 14. (2017高三上·陆川竞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期在美国流行一部经济学著作《强权与富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作者为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芬德利和奥罗克。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军事力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无论是在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时代,还是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军事强权和国家富足都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摘编自芬德利等《强权与富足》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军事力量和国家富足”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2017·晋城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 16. (2017·晋城模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分割德国方案上双方分歧相距甚远;英国起初只主张建立一个多瑙河联邦;苏联则坚持对德进行分割占领,主张使德国成为非工业的农牧业国家。因此时大战指日可胜,英国已在考虑如何利用未来的德国对付战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的苏联了,正如美国外交家波伦指出的那样:丘吉尔觉得“欧洲需要一股力量来消除苏联的势力,实际上是赞成让一个统一的德国和法国担当起这项任务”。

    ——摘编自波伦《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围绕德国的赔偿问题,苏联谋求德国最大限度的赔偿,以避免像20年代那样,不但对德制裁不力,反使德国经济迅速复活,因而,苏联提出德国赔偿200亿美元,并应享用一半,其中10%~15%应从西方占领区获取。英国虽也期望获取赔款,但反对苏联方案,它唯恐把沉重的赔款强加给德国,会引起革命,更不愿苏联获利太多。后经讨价还价才达成妥协。但是,德国问题一直成为战后苏与英(美)矛盾、“冷战”的焦点之一。

    ——摘编自麦克米伦《战争狂飚(1939-1945)》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英国和苏联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并分析其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英苏上述分歧所产生的影响。

  • 17. (2017·晋城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申不害是郑国京邑人,周显王十八年任韩昭侯相。在他任韩相前,韩国的政局混乱,晋的旧法尚未停息,韩的新法已产生;故君的命令尚未收回,新君的命令已经下达。申不害主张:国君要能够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按才能授官职,按官职考核臣仆是否称职;臣仆要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臣间由此形成一种本与末、纲与目的关系。对百姓,他主张无为而治。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申不害相韩15年,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摘编自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申不害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其具体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不害改革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