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立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奏章文报(重大情报)。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农,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奏章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
——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甘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仕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現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
——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桑弘羊在汉武帝时直接掌管中央财政近三十年,《史记》称赞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以前,许多经济行政权由中央与地方分掌,形成经济上的割据状态。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财政行政。到武帝后期,盐、铁、均输已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再加上铸币权的集中,中央掌握经济命脉,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故应该加以控制,不能自由开放,他认为山泽之利必在深山穷谷之中,如果自由开放,事实上归豪强所专有,如此,小则兼并百姓,大则危害国家。他认为农业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认为没有商业,则财富之源流断绝,而财物的消费即会缺乏,他从自然资源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摘编唐长孺《魏普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江桥,全称为嫩江哈拉尔葛桥,是从吉林通往齐齐哈尔的咽喉,日军欲占黑龙江,必先夺取此桥。1931年10月13日,在日军支持下,伪军1.7万人入侵黑龙江省抵达江桥附近,遭到黑龙江省守军徐宝珍卫队团的坚决阻击。10月20日,马占山正式宣布就任黑龙江省主席,随后发表《抵抗宣言》,明确表示:“当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尔后凡侵入我江省境者,誓必决一死战。”在马占山领导江桥抗战过程中,全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侨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江桥抗战共持续38天,马占山率领军士毙伤敌万余人,江桥守军也付出巨大栖牲。
——摘编自李蓉《中国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试析江桥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覌的核心。1804年创作《降E大调笫三交响曲》,本来是准备献给拿破仑的,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波拿巴”改称为《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現英雄性格的作品。
——李庆《音乐鉴赏〈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