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衡量一国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
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
④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
①企业运营成本下降
②网络速度提高
③生活质量提升
④消费转型升级
⑤企业运营盈利增加
⑥研发力量提高
①选择方案越多,则机会成本越高
②选择方案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③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的损失
④当实际收益大于机会成本,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①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②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③搭建了群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④增强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①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②是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新形式
③提高了中学生公共参与能力
④是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享受民主生活的有益尝试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③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满足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殊利益
①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
②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①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
②必须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高点
③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契合了文化审美上的“冲突美”
②寓历史文化于网络流行之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历史文化与网络流行是绝对不相容的
④要把握文物与网络流行的内在联系,实现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
①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造成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
②只有突破原有主客观条件的局限才能有效克服认知偏差
③意识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往往有偏差,因而是不可靠的
④要以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分析、判断事物
①“无我”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②“不负人民”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无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④“不负人民”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在外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中国吹响“制度型开放”的号角。
制度型开放就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现有法律法规中与国际通行规则不相符甚至矛盾的部分;二是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审批准入、市场竞争、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三是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将复杂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为什么更加注重推进制度型开放。
发端于浙江温岭的一种基层民主实践--民主恳谈,经历近20年的探索,成为温岭深化改革的一张金名片。从个人矛盾的化解到集体利益的协商,城镇整治、垃圾分类、乡村振兴……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民主恳谈,不断完善,有力提升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1999年6月,在温岭松门镇政府会议室举行了一场“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诞生了“民主恳谈”的雏形。“民主恳谈”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基层政权组织与社会公众双向对话的论坛;取得成效后,被纳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其后,又被引入乡镇人大,通过“参与式预算决算”监督政府“钱袋子”,并从镇级升格到市级政府部门。目前,民主恳谈已基本形成了由决策协商、预算协商、工资协商、党内协商、政协协商、社会协商、城乡社区协商等多种形态组成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浙江温岭是如何通过“民主恳谈”这种民主实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中国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战轰轰烈烈,战果丰硕。扶贫成效及其经验引起世界关注。目前,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识贫”是前提。因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没有资金和技术,有的因居住在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有的因存在“等靠要”思想……针对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各地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生动的可供借鉴的模式:甘肃省成功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四川省积极采取措施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难题;云南省通过补齐短板夯实教育脱贫根基,聚焦特殊地区实行重点倾斜,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就业率;青海省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行文化惠民、厚植特色文化产业根基实行文化富民、引导先进观念意识传播实行文化教民等举措,实现了“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