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66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题
  • 1. (2017·吴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那儿,大自然在我眼前展开一幅永远清新的华丽的图景。金色的染料木、紫红的欧石南非常mào盛,使我欣悦;我头上树木的宏伟、我四周灌木的纤丽、我脚下花草惊人的纷繁使我目不xiá接,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争相吸引我的注意力,使我眼花liáo乱,使我在每件东西面前流连,从而助长我懒duò和爱空想的习气,使我常常想:“不,全身辉煌的所罗门也无法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相比。”

           ……

           此刻我的心灵 ①(A.迷失  B.丢失)在大千世界里,我停止思维,我停止冥想,我停止哲学的推理;我怀着快感,任由我的想象在空间驰骋。我相信,如果我能够 ②( A.观察  B.洞悉)大自然所有的奥秘,我也许体会不到这种令人惊异的心醉神迷;我的心灵沉湎于这种出神入化的佳境,禁不住高呼:“伟大的造物主呀!”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ào

      xiá

      liáo

      duò

      目不

      眼花

    2. (2) 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 2. (2017·吴中模拟)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子白:“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论语》八则)

    ②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

    ,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④浩荡离愁白日斜,。(《己亥杂诗》)

    , 归雁入胡天。(王维《》)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⑦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⑧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 3. (2017·吴中模拟) 名著阅读。

    1. (1) 下面是《水浒传》中的三个故事情节,请依次写出故事的主人公。

      A.倒拔垂杨柳﹣(

      B.醉打蒋门神﹣(

      C.火烧祝家庄﹣(

    2. (2) 下面是关于四部名著的相关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友情,讲义气。 B . 《西游记》中白骨精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姑娘,老婆婆,老头儿来哄骗唐僧,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 C .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十四章中汤姆在杰克逊岛体验了一回海盗生活。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友丽达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 4. (2017·吴中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①。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② , 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③。例如,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

二、阅读理解
  • 5. (2017·吴中模拟) 阅读《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题。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1) 诗歌在描绘春天钱塘湖美景时,写出了春天里洋溢的活力与生机。请结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联试作简要分析。

    2. (2) 下面一首诗也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试比较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特点的不同之处,并说说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春兴(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 6. (2017·吴中模拟) 阅读《出师表》一文选段,完成下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于草庐之中      拔剑四心茫然(《行路难》) B . 许先帝以驱驰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C . 先帝不臣卑鄙        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D . 则治臣之罪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出师表》)
    2. (2) 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在出师前他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 7. (2017·吴中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赵广,合淝人,本李伯时家小吏。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李伯时,即李龙眠,北宋著名画家。②建炎:宋高宗年号(1127﹣1130 ).③贼,指金兵。

    1. (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②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2. (2) 面对金兵,赵广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 8. (2017·吴中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窗的随想(刘心武)

           ①中国古典建筑的窗,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是一幅图画。杜甫除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名句外,还有若干“望窗外如赏画”的吟诵,如他在成都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于是窗框就框出了美景:“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如果窗外望不到自然风景,那么,就人造景观,比如竖起太湖石,栽种芭蕉、梧桐、竹丛、鸡爪红枫……所面对的墙壁会让爬山虎点缀,甚至放养一只仙鹤。

           ②窗的基本功能,是进光、透气。当然在更古的时候,窗洞也是烟囱。中国古典窗,往往为了追求审美效果,而牺牲掉透光量和透气性。西方的古典窗则非常重视透光、透气的功能,比如他们很早就有落地窗,窗户的下部直接与地板衔接,这在中国古典居室建筑中是几乎没有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有四句诗,“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写的是打开窗户,视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享受窗户给予他的生命快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也表现了对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倍觉欣慰。这也是中国古典窗追求的窗里窗外的沟通,西方古典窗则不然。

           ③中国以往的窗,木质窗提上糊的是高丽纸,北京有俗语“捅破那层窗户纸”(意味着让真相大白),更有“听窗根”“隔窗有耳”之说,那种窗户纸不但用手指头很容易捅破,用舌尖的唾液也能将其舔破,既难隔音,也难隔影。

           ④西方人很重视维护人的隐私,觉得隐私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西方的窗在玻璃大量使用以前,会以厚实的木材,甚至辅以铁皮,来制作窗扇,一旦窗扇关闭,室内就成为一个与窗外完全隔绝的私密空间。

           ⑤东西方传统窗文化的差异,并无对错优劣高低妍媸之分,人们到处生活,各处的人们纷纷创造出既有人类共通性又具民族特殊性的窗。现在值得讨论的,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在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窗建筑,特别是摩天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透明墙面,外望或许有窗的意味,但是没有了可以开启关合的窗扇,也就不能称窗。很多所谓“智能建筑”,已经根本用不着窗户来提供照明、换气等功能。人类的建筑,是否正在走向“窗灭绝”?

           ⑥今年年初,国际上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给了中国建筑师王澍,他的那些作品,还大量地有窗,既有中国古典窗的元素,也有西方古典窗的元素,更从中国乡村农舍窗中汲取了营养,形成了一些可资研究的新型窗。

           ⑦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 (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选自2012年8月20日《文汇报》,有改动)

    1. (1) 东西方的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 (2) 你对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人们不能只是跟Windows(视窗)打交道,从居室之窗,到心灵之窗,孟浩然那样的窗享受,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

    3. (3)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词名句,其作用是什么?

  • 9. (2017·吴中模拟)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故乡红叶(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富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桔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珠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声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多,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理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甲)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乙)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踅( xué ):中途折回。③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 (1) 本文记述了作者多次回乡前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请阅读相关语段,分别概括作者几次回乡的心理及回乡的原因。

    2. (2) 阅读文中画线语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处“辜负”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气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甲)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乙)父亲么?!

    3. (3) 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文章开头要写“香山红叶”?

    4. (4) 阅读全文,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5. (5)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三、作文
  • 10. (2017·吴中模拟) 作文: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情分,真挚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