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2017)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十六 *阿里山纪行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05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莽莽(mánɡ)            浓(chóu)山(lán)             鱼(biē) B . 称(kān)            风(mí)听(dì)              静(mì) C . 茸茸(rónɡ)           顶(chuánɡ)悟(chán)           纯(cuì) D . (jù)             红(huì)样(mú)             镶(qiàn)
  •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提出了        亚洲“三个共同体”的重要论断。

    ②阿Q这个艺术形象,_________了鲁迅先生对国民灵魂弱点的认识深度。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_____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 . 构建  表现  品尝 B . 建设  体现  品评 C . 构建  体现  品尝 D . 建设  表现  品评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呕心沥血 恕不可遏 大声疾呼 不盛其烦 B . 融融泄泄 通宵达旦 寄人篱下 无济于事 C . 名副其实 卧薪尝胆 无可言喻 克勤克检 D . 驰名中外 涣然一新 雍荣华贵 络绎不绝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最近正式服役,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航母时代。 B . 6000多个海洋生物“新物种”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 C . 只有像新版八年级语文课本一样,不断改进创新,就能更受师生们的欢迎。 D . 西安工程大学“猪蹄西施”李佩煜网络走红,包揽并囊括诸多赞誉,她的乐观和主见,给了大学毕业生们更多思考和启示。
  • 5.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 . 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 . 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 . 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 6.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琐屑   愧怍      重岩叠障 B . 取缔  赋闲     锐不可当 C . 倏尔    蹒跚       雾松沆砀 D . 地窖   烦燥    微不足道
  • 7.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 . 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 . 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 . 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 . 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 8. 文章《阿里山纪行》第二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 9. 《阿里山纪行》是文艺评论家、美学家于1997年畅游阿里山之后所写的一篇


  • 10.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②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11.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的、的、的。

  • 12. 解释词语。

    ①接风洗尘

    ②峰回路转

  • 13.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 14. 分析句子中比喻的妙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 15. 分析下面句中划线字运用的妙处。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 16.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试分析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 17. 语言表达。

    台湾旅游负责人表示,目前旅游大巴无法上到山顶,甚至连半山腰也没有办法上去。但有的旅客执意要到山顶,你应该怎样劝说?

  • 18.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 19.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 20. 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 21. 《阿里山纪行》作者阿里山看云别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对大陆情景的描绘,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 22. 阅读《阿里山纪行 , 请你说说本文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23. 《阿里山纪行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二、阅读题
  • 24.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     入车窗又     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在自然生态上,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1. (1) 文中划线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

    2. (2) 作者整个游程并没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何还赞美“阿里山风光美如画”?

  • 25. 课外阅读。

    三游华山

    贾平凹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工业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大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多。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予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说:“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说:“天地大自然是知之无涯的,人的有限的知于大自然永远是无知,知之不知才要欲知。比如人之所以有性格,在于人与人的差异。好朋友之间有了矛盾,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于小事上伤了和气。体育场上百米跑,赛的其实并不在于百米,而是一步的距离。屋内屋外,也不是仅仅只一门之隔吗?可以说,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全在微妙二字,懂得这个道理,无事不可晓得,无时不产生乐趣和追求。”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摘自《贾平凹游记精选》)

    1. (1) 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的奥妙,全在“微妙”二字,那么对于登山而言,其微妙之处是什么呢?

    2. (2) “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下面诗句中创设的意境与上句相似的一项是(   )。

      A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 . 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 C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