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高考理综真题试卷(生物部分)(北京卷)(正式...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949 类型:高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1高一下·抚州期末) 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 .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 .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 2. (2017·北京)

    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 . 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B .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 .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D .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 3. (2017·北京)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 .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 4. (2019高三上·安平月考)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A .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 5. (2017·北京)

    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下列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

    A .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 B . 用含C基因的农杆菌侵染菊花愈伤组织,将C基因导入细胞 C . 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筛选被转化的菊花细胞 D . 用分子杂交方法检测C基因是否整合到菊花染色体上
二、非选择题
  • 6. (2017·北京) 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 (1) 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 (2)

      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方式进入胞内,Ca2+共同作用,使C酶的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 (3) 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4. (4) 图中内容从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7. (2017·北京) 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今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 (1) 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因此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

    2. (2)

      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

      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

      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发育而来.

      ②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白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3:5,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推测白粒亲本的基因型是

      ③将玉米籽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下:

      请根据F1籽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籽粒并写出表现相应的基因型

    3. (3) 现有高产抗病白粒玉米纯合子(G)、抗旱抗倒伏白粒玉米纯合子(H),欲培育出高产抗病抗旱抗倒伏的品种.结合(2)③中的育种材料与方法,育种流程应为:;将得到的植株进行染色体加倍以获得纯合子;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 8. (2017·北京)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 (1) 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写出三类).

    2. (2) 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 (3) 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中枢,引起发热.

    4. (4) 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

    5. (5) 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