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5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七下·上杭期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创作,后经聂耳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B .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C .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他们因为在散文创作上成就突出而获此称号。 D .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二、综合题
  • 2.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吟诵这首诗,你眼前是否出现了风筝伴着莺燕飞舞的场景?你是否感受到了童年纯cuì的快乐?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传说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面系缚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甲)(A.诞生  B.由来)。

        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有关,后来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的玩具。每年清明前后、重阳时分,风和日丽,碧空澄澈,家家户户都(乙)(A.扶老携幼  B.尊老爱幼),兴高采烈地来到空旷之地放风筝。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不但是一种娱乐游戏,而且是人们享受大自然恩赐________的一项体育运动。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cuì

    2. (2) 在文中甲、乙两处选择后面括号中符合语境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甲:;乙:

    3. (3) 文中画线部分关联词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意见。(不必写原句)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于沙上

      ②转转不

      ③及见外方人

      ④焦而不吾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 .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 .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 .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 (4) 【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四、句子默写
  • 4. (2019七下·上杭期末) 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 (2)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3) 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4. (4) 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游山西村》)
    5. (5)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 (6)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7. (7)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8. (8) 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9. (9)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10. (10) 《陋室铭》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的主旨,同时也为下文的赞颂埋下了伏笔。
五、诗歌鉴赏
  • 5.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 . “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南山北明暗不同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 . 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 . 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欣赏其高大雄奇之美,末两句则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 (2) 诗的尾联常被后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请问新的意义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 6.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课文《老王》选段,完成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语言质朴,描写细腻而真实,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B . 第①段中的“镶嵌”是比拟、夸张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老王当时身体僵直的形态。 C . 老王给作者送鸡蛋,一是因为他不吃鸡蛋,二是他想用简单实在的方式来表达谢意。 D . 第⑨段中画线部分是心理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对不幸者的关爱和同情。
    2. (2)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什么要这样写?
    3. (3) 选段中,作者的善良具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
  • 7. (2022七下·光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②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每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③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④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砖垛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⑤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做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⑥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⑦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⑧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⑨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⑩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⑪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⑫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⑬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⑭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

        ⑮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砖垛,要活成精呢!”

        ⑯我看见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⑰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⑱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 . 第⑥段画线句写出了榆树安分守己,不得不屈从命运的生存态度。 C .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 作者构思巧妙,托物寓意,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十分契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2. (2) 第③段说“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3. (3) 请根据文章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⑰段画线的句子。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树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4. (4)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 (5) 本文第⑬段画线部分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使用了相同的插叙写法,请比较它们在写作意图方面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课文《紫藤萝瀑布》)

  • 8.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文字记载,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栽培茶树。商朝前,茶因珍贵而被当作祭品。商朝后,茶发展成为贡品。春秋时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西汉时茶已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唐代,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传播有多种方式:唐朝时,日本派使臣渡海前来学习中国文化,茶树种子和饮茶方法由此传到日本。公元1618年,明万历皇帝派出公使将茶作为外交礼品,馈赠给俄国沙皇。茶还作为重要的商品被输送到多个国家,公元十七世纪,航海业发达的一些欧洲国家,开始大量地从中国贩运茶叶至欧洲各国。

    茶的传播时间图

    材料二:中国茶文化具有高雅的艺术性,其中的茶道艺术还蕴含着中华传统礼仪。唐代的《茶经》中创制了茶道二十四器,标志着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现代中国的茶道艺术更为典雅精致,包括赏茶、赏具、冲泡、奉茶、闻香、品茗等一整套程序。其中奉茶环节,首敬在座长者,充分体现了中国“尊老敬上”的传统。中国茶文化推动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引进茶风俗、茶文化。

    材料三:“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而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各国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以茶为媒,化解隔阂,进行贸易交流,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进,中国茶文化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中国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 B . 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C . 中国茶传播广泛,其中中亚、西亚国家是通过海路传播的。 D . 中国茶文化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发挥重要作用。
    2. (2)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简要概括中国茶及茶文化的重要价值。
    3. (3) 阅读材料一,请分别简要说明中国茶传播到日本和荷兰的情况。
七、名著阅读
  • 9. (2019七下·上杭期末) 判断正误。
    1. (1) 《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可利用海洋来发电。
    2. (2) 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堕落,逐渐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
    3. (3) 曹先生是一个平凡的教书人,有知识、讲道理、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共产主义,所以待人宽和民主,被祥子认为是“圣人”。
  • 10. (2019七下·上杭期末) 阅读下面选自名著中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你上哪儿?”老程问。

        “人和厂子,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这一句话说尽了祥子心中的委屈,羞愧,与无可奈何。他没别的办法,只好去投降!一切的路都封上了,他只能在雪白的地上去找那黑塔似的虎妞。他顾体面,要强,忠实,义气;都没一点用处,因为有条“狗”命!

    因为哪两件事导致了祥子的“投降”?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述。

八、命题作文
  • 11. (2020七下·安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本学期第三单元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等“小人物”,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小人物”。

    请以我身边的“小人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少于5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