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初级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

更新时间:2019-09-12 浏览次数:3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1. (2018九上·余姚月考) 美国人伊罗生的《浮光掠影》一书指出,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赞赏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的中国 ( )
    A .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 . 独立反抗日本侵略者 C .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D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 2.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实现了“饮马长江”的誓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北洋军阀的腐朽涣散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D . 孙中山同志领导国民革命军英勇作战
  • 3. (2020九上·越城月考)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关于这两次运动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
    A . 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C . 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D . 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
  • 4. (2018九上·余姚月考) 70年前,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下对三大战役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 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 B . 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 C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D . 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 5.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造成现在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事件是(   )
    A . 甲午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国民革命运动 D . 解放战争
  • 6.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 )
    A . 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 B . 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C . 向西方学习来说的 D . 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 7. (2018九上·余姚月考)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 . 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国内掀起“集股自修铁路”的热潮 B .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C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 D . 七七事变——蒋介石明确表示准备抗战
  • 8. (2019九上·宁波月考) 我国历史上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有(   )

    ①《双十协定》

    ②《共同纲领》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中国土地法大纲》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②④
  • 9. (2018九上·余姚月考) 下列事件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直接原因是(   )
    A .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 .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扩大 C .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D . 1942年夏天,希特勒发动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战役
  • 10.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对这句“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适应了当时的中国基本国情

    ④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1.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在学习《中国抗日战争》一课时,有同学制作了下图年代尺。根据年代尺中所记述的事件,推断他整理的这段历史,反映的最主要内容是(   )

    A . 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B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12. (2018九上·余姚月考) 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在街上有人穿着中山装

    ③报纸上刊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

    ④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3. (2018九上·余姚月考)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武汉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有(   )

    ①武昌首义,推翻清王朝

    ②共产党打响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③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八七会议,号召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4. (2018九上·余姚月考)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某校组织开展了井冈山研学旅行,下列最能体现其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 . 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 B .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C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 . 转危为安 生死攸关
  • 15. (2018九上·余姚月考) 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周恩来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事件有(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②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③争取国内和平,赴重庆谈判

    ④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6. (2018九上·余姚月考)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不断迎来民族新生。

    材料一:新道路

    材料二:历史学者指出:1840-1949年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1900年期间,中国历史表现为“沉沦”,从1901-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表现为“谷底”时期,即黑暗到黎明的交错期,是为上升集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就主要表现为“上升”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请概括材料一年代尺中A处:1919年至1949年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一“改变政令” 、“变革人心”的理解。
    3. (3) 根据材料一年代尺所示,任选20世纪抗争路上的1个“新”,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新”的理解。
    4. (4)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1921-1949年,中国步入“上升”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两个)
  • 17. (2018九上·余姚月考) 材料一:(群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前,使用很少。1919年以工人为主力的群众爱国运动凸显了群众的力量;1921年后,工人运动在新力量的领导下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新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 等。

    材料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到1949年开国大典上作为代国歌,再到2004年被写进宪法成为正式国歌,80多年来,已经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最美的旋律。

    材料三:(抗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1919—1925年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的历史事件有很多,请举一例说明。
    2. (2)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请举两例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发出的“最后的吼声”。
    3. (3) 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18. (2018九上·余姚月考) 某校901班同学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一:看图识史

    材料二:1942年,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宗旨: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协定或合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图一反映的事件后,苏军立即投入了哪次战役?该战役在“二战”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2. (2) 结合图二和图三 分别说说该图所示会议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二中《联合国家宣言》所倡导的宗旨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有何具体体现?(材料中提及除外)
    4. (4) 从两则材料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有哪些?
  • 19. (2018九上·余姚月考)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二是改革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制度使国家民主化。

    材料二:辛亥年发生的那件事,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国事遗嘱》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概括材料一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一首要任务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提及到的“那件事”使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请结合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这句话的正确性。
    4. (4) 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之路上,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的未尽事业,请结合中国近代历史事实加以说明。
  • 20. (2018九上·余姚月考) 下面是小林在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学习探究中整理的资料,请你一起参与: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 (2) 请用史实印证材料二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四年抗战”?举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的战役(至少两例)。
    3. (3) 谈谈你对材料二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人民的胜利”这一评价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