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乌兰察布市2019年中考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08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 (2019·包头)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yuān)鹰     (qián)伏     (léng)镜      间不容(fà) B . (liào)望     (cù)发       高(qiáo)      休(qì)与共 C . (qìng)纶     (hàn)首      (juān)刻      一(cù)而就 D . (ní)       (cān)杂      (xiá)慧       (huǐ)人不倦
  • 2. (2019·包头)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响晴    鼎盛    饥肠漉漉    取义成仁 B . 灼热    锁呐    自处心裁    锱铢必较 C . 倏忽    预警    不修边幅    李代桃僵 D . 雷霆    桑葚    励精图治    故弄悬虚
  • 3. (2019·包头)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文房四室”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梁朝,到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笔墨纸砚艺术性以及收藏价值的重视,“文房四宝”之称也盛行起来。 B . 乌兰牧骑演员们为及时给牧民带去精神文化食粮,到了牧民家中无暇休息,换上服装拿出乐器,就赶到牧场毡房去演出。 C . 新学期伊始,有关部门提醒学校要防微杜渐 , 学校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主动开展安全自查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D . 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 4. (2019·包头) 对下列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②调查显示,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及电子产品等是少数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③一方面要努力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层面关注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社会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的用眼知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A . 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B . 第②句:在“电子产品”前面加“过度使用”。 C . 第③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D . 第④句:去掉“通过”。
  • 5. (2019·包头)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 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 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 .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 6. (2019·包头) 仿照例句中划线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你的富饶,

    你的自由,

    你的腾飞,

  • 7. (2019·包头) 默写。
    1. (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 (2)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3. (3)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4. (4) 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5)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6. (6) 《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交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
    7. (7) 《木兰诗》中“”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宫艰苦战斗生活画面。
    8. (8)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此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理解(45分)
  • 8. (2019·包头)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善学者,师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

    1.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君子之教喻也

      ②师而功倍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 (3) 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 (4) 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 9. (2019·包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 , 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成动)

    1. (1) 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 (2) 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 (3) 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 (4) 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0. (2019·包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 (1)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 (2) 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 (3) 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4) 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 11. (2019·包头)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叔本华  有政动)

    1. (1) 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 (2) 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3. (3) 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4. (4) 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三、写作(50分)
  • 12. (2019·包头)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到生命的奇观。挺拔的巨树,葱茂森林,缤纷的花海,绿色的平原,蕴含着博大的生命力,是大自然谱写的生命乐章。

    生活赋予人的是更为多姿多彩的世界,只有充满希望的人,才能感受到美好。人的生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需要去激发,真正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不要磨损自己的生命,不要破坏奋发有为的生活,不要浪费生命的赐予。

    同学们,对于生命,对于生活,你一定也有很多切实的感悟,请你用自己的笔触写出心声。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