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彩云追月》从迢递的古道飘然而来,弦声撩拔起一池的秋水,余音袅袅的意蕴在极远极近处隽永起伏。夜已经很深了,那轮月亮在很深的夜里更加的圆润亮丽、剔透晶莹。她轻盈地流泄在瓦屋、窗台、回廊和石径上,弥漫着历史的深邃无垠 , 也携带着大自然的慈爱与平和。她沉落在澄净的秋水中,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________,不离不弃。秋风打湿了________的时空,那轮被水墨________的圆月,沉淀着的千秋不改的如画江山,朝代更叠的煌煌政史,还有万古长存的天地人和。
A | 《水浒传》 | 章回体小说 | 官逼民反 | 武松 | 醉打蒋门神 |
B | 《高老头》 | 雨果 | 《人间喜剧》的序幕 | 长篇小说 | 拉斯蒂涅 |
C | 《红楼梦》 | 章回体小说 | 反封建 |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 神瑛侍者 |
D | 《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 | “半自传体”长篇小说 | 美国 | 朵拉 |
学习语言文字不是最终的目的,而要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依靠它来学习、掌握生活、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人类之生存之目的别有所在;换言之,即教育之目的亦别有所在,而语文不过为便利达此目的之工具。”(穆济波)。如果这个工具不是最便利的,那么它也就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制约着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书面语言逐渐成了一个国家中大多数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基本工具,原来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被某一特定群体所垄断的文言文无法日益深入、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层次、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不可能达到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目的,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日益扩大使用范围的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其优越性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了书面语言的主流。
文言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当人们因交通、通讯等因素的限制,各地区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广泛交际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能够克服因地域的差异、方言的差异等造成的不便利因素,从而成为超地域、超方言的语言体系,成为一个相对有效的交际工具,“古时代的汉人的多种地方方言分歧的现象使以表意符号为基本特点的方块汉字成为一种特殊‘超方言’的书写系统,以之作为全族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交际工具,各地区的人民只要掌握了方块汉字,就能在它的帮助下比较容易地彼此互相了解,进行交际。”也正是因为其具有超地域、超方言的特点,使文言文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用它作为交际工具,自然是非常不便利的。因为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与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也很少有关系,所以要掌握这个工具,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特意去学习并深入到另一个语言系统之中。由于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具备这样的机会,而多数人却被剥夺了这个权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人都需要掌握书面语言这个工具,才能满足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当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学习并掌握这个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语言时,必然选择最容易操作、最实用的,就好像挑选一种工具一样。同时还应该看到,要使人人都学习掌握语言文字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基础的。从经济的投入产出的规律来看,也要求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实用的、有效的、容易学习掌握的,否则所消耗的人、财、物力会更多。
另外,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推动文言文向白话文教学转变的重要原因。随着新思想、新科技的传入,新的事物和内容需要新形态的词汇和文体进行表述,而要在文言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和文体就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用新的名词和新的文体。因为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必须是建立在语言结构系统发展的基础上,而这种发展是由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使原来语言系统中产生新的语言成分,这些新的语言成分的进入促使语言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内部矛盾,正是这内部矛盾促使原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推动语言向前发展。
(节选自郑国民《近代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选择》)
从母亲到外遇(节选)
余光中①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乡情是先天的,自然而然,不像民族主义会起政治的作用。把乡情等同于民族主义,更在地理、人民、历史、文化之外加上了政府,是一种“四舍五入”的含混观念。朝代来来去去,强加于人的政治不能持久。所以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亲。汤玛斯·曼逃纳粹,在异国对记者说:“凡我在处,即为德国。”他说的德国当然是指德国的文化,而非纳粹政权。同样地,毕加索因为反对佛朗哥而拒返西班牙,也不是什么“背叛祖国”。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隐秘的窄巷,在其中度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这情形也不完全是隐喻。在实际生活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在隐喻的层次上,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过《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传说是黄帝的妃子,养蚕之祖),还有妈祖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我被称为“台湾作家” 久矣。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争端。初见她时,我才二十一岁,北顾茫茫,是大陆出来的流亡学生,一年后便东渡台湾。再见她时,我早已中年,成了中文大学的教授,而她,风华绝代,正当惊艳的盛时。我为她写了不少诗,和更多的美文,害得台湾的朋友艳羡之余纷纷西游,要去当场求证。所以那十一年也是我“后期”创作的盛岁,加上当时学府的同道多为文苑的知己,弟子之中也新秀辈出,蔚然乃成沙田文风。
香港久为国际气派的通都大邑,不但东西对比、左右共存,而且南北交通,城乡兼胜,不愧是一位混血美人。观光客多半目眩于她的闹市繁华,而无视于她的海山美景。九龙与香港隔水相望,两岸的灯火争妍,已经璀璨耀眼,再加上波光倒映,盛况更翻一倍。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撒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楫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我一直庆幸能在香港无限好的岁月去沙田任教,庆幸那琅寰福地坐拥海山之美,安静的校园,自由的学风,让我能在文革的嚣乱之外,登上大陆后门口这一座幸免的象牙塔,定定心心写了好几本书。于是我这“台湾作家”竟然留下了“香港时期”。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湾
(文章选自散文《从母亲到外遇》,有删节)
【注】①余光中:台湾作家,诗人,1949年离开大陆到香港,一年后又去台湾,先后在台北、高雄任教,并坚持创作。其间曾到香港沙田任教11年,发表了大量描写歌颂香港的诗文。近50岁时到欧洲旅游,64岁时曾回到大陆探亲。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 , 挽近世涂①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②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③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________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④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⑤ , 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⑥而辐凑⑦。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________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齐武王)、宣(齐宣王)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________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________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
【注】①涂:堵塞。②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③期会:约期会集。④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⑤潟(xì)卤(lǔ):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⑥繦至:像绳索相连一样接连而来。繦,用绳索穿好的钱串。⑦辐凑:形容四方人物来归,象辐条之集中于轮毂一般。
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②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⑤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拟咏怀诗十七
庾信①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 , 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⑤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水”在古诗文中是一个能引人浮想联翩的重要意象,既有鲍照《拟行路难》中“,各自东西南北流”的以“水”喻人;又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以“水”喻愁;又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的文人雅趣;又有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情画意;又有《荆轲刺秦王》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还有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浪遏飞舟”的豪迈气概。
材料:快递企业总部和基层网点问卷调查中,超过95%的受访者都表示,环保包装在成本方面的压力在目前来讲是难以承受和消化的。接受问卷调查的电商卖家,超过64%的受访者也认为,推广快递绿色包装的关键是要“把成本降下来”。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前超过70%的快件和包裹来自电商。连续两年的深度和全面调研表明,快递六大包装中除封套、编织袋、运单之外,超过一半的包装物都来自于电商卖家或平台。C类零散客户的快递包装中仍然存在过度包装和浪费的问题:部分电商平台在使用包装箱时“大材小用”现象仍然很普遍。快递封装用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过程排放,另一方面是原材料生产排放。就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快递包装不管是生产过程中,还是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国家加大了环保督察和打击力度,但是劣质包装以及有害原材料的生产和供应仍然很严重,急需从源头进行治理。
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它们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又产生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其有怎样的感悟和体验?请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