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0-30 浏览次数:36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二上·马山期中) 西周实行“采诗观风”制度,设有专职采诗官负责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该制度有利于(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推动文化传承 C . 巩固宗法制度 D . 避免官员贪腐
  • 2. (2019·惠州模拟) 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 .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 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 . 导致了国家分裂 D .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 3. (2019·惠州模拟) 关于“陈桥兵变”的历史真相,今人根据多种史料研究认为,赵匡胤谎报契丹大军南下,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但翻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却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这说明(    )
    A . 赵匡胤建立宋朝具有历史必然性 B . 历史真相随时代久远而难以再现 C . 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呈现主观性 D .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4. (2019·惠州模拟) 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据此可知当时(    )
    A .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B . 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C . 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D . 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 5. (2019·惠州模拟) 1863年,在筹备江南制造局时,容闳提出建议:“江南制造局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 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曾国藩采纳了其建议,该局成立后除了制造武器、弹药, 还制造机器设备, 并设有炼钢厂。这表明当时(    )
    A .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 . 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 C . 已有初步工业化策略 D . 独立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 6. (2019·惠州模拟) 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    )
    A . 宣传苏俄革命 B . 消除文盲现象 C . 提高工人政治意识 D . 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 7. (2019·惠州模拟) 194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全区域党政军民学脱离生产者人数与全人口(不固定的游击区和敌占区不在内)之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三”。该指示的贯彻有利于(    )
    A .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 . 提升持久抗战能力 C . 推动土地革命开展 D . 保证全民抗战胜利
  • 8. (2019·惠州模拟)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 各显神通》,这一作品(    )

    A . 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 B . 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C . 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 D . 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 9. (2019·惠州模拟) 公元前4世纪,雅典颁布了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    )
    A . 民主政治发达 B . 城邦利益至上 C . 法律体系完备 D . 公民素养较高
  • 10. (2020高三上·贵溪月考) 创作于1595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面对因家族恩怨爱情受阻的情况下,用爱、用自我的献身化解了两家的仇恨。该作品(    )
    A . 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B . 揭露资本主义黑暗 C . 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 D . 宣扬天赋人权理念
  • 11. (2019·惠州模拟) 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    )
    A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 . 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C . 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 D . 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 12. (2019·惠州模拟) 下图是2019年某日《人民日报》一幅漫画,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 .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 . 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 D . 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二、非选择题
  • 13. (2019高三上·合肥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 14. (2019·惠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 15. (2019·惠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羊城榷场毗邻炭山之北的产盐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开国之初设立榷场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
  • 16. (2019·惠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日本妄图独霸中国,但遭到了英美的抵制。1927年7月,日本田中内阁制定了吞并全中国的侵略政策。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又确立了“南(太平洋)北(苏联)并进”的侵略路线。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1936年11月,日德缔结了“防共协定”。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来掩盖其反苏,反英、美的本性。此后,日本加大了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侵略步伐。1940年,随着侵华战争陷入泥沼和北进苏联尝试的失败,日本要求日德军事同盟公开化、明朗化。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订立军事同盟。根据协定,日本和德国制定了在苏联、印太地区的联合军事作战计划。但直至二战结束,他们始终都没有进行实质性联合军事作战。

    ——摘编自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制定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36—1941年日本的对德政策。
  • 17. (2019·惠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亚历山大·利洛夫(1933—2013),保加利亚科学院教授。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即将发生冲突。2004年,利洛夫撰写的《文明的对话》一书出版。利洛夫认为,文明是多个社会和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他们组成了多元文明的历史和多元文明的当代世界体系。世界上的文明存在差异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们不能成为冲突或对抗的根源或借口。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或不足,只有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开展对话和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会共同发展,才能保持文明发展的活力。当利洛夫教授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时,他大胆地预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将建立全球化的超大文明,这种全球化的超大文明既不是由各种文明组成的大杂烩,也不会和不可能代替世界上现有的各种文明。

    ——摘编自马细谱《利洛夫和他的<文明的对话>》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洛夫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洛夫撰写《文明的对话》的时代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