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48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九上·黄岩期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同辈的子弟,取名是有讲究,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名字的偏旁都与车辆有关,《红楼梦》中贾宝玉同辈兄弟的名应该与“玉”有关,都是“斜玉旁”,比如贾环、贾珍、贾琏。 B . 《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在蒲松龄笔下,它们成了富有灵性的生灵,幻化成人,大多温婉体贴,善解人意,寄托人们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 C .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韩愈的《马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秉承这一宗旨。 D . 《醉翁亭记》中“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中的“伛偻提携”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文中指的是“老老少少的行人”,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意思相同。
  • 2. (2019九上·黄岩期末)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再树立自己的观点,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再树立正确的观点,进行论证。 B . 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国愁绪…… C . “他甚至歇斯底里骂孩子,神经质抱住老婆哭鼻子。”(路遥《平凡的世界》)此句中的加下划线字词在句子里做状语。 D . 并列复句的几个分句是没有主次之分的,比如“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就是并列复句。
二、字词书写
  • 3. (2019九上·黄岩期末)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要求用“楷书”或“行楷书”书写)。

        人唯有多读书才能提高自己的hán养,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你读懂它,不为附yōng风雅,也不为炫耀chěng能。你读书就是为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它有所着落,能够看清本质,对现实不盲从,对教条不mò守,做一个纯粹的人。

三、句子默写
  • 4. (2019九上·黄岩期末)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1) 刑天舞干戚,。(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 (2)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4. (4) ,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5. (5) 鸟影蹁跹,入诗入文。许浑《咸阳城东楼》中“鸟下绿芜秦苑夕,”是借鸟抒怀;李商隐的《无题》“”则是托鸟传信。“,蝶儿忙”是秦观笔下的燕舞莺歌:“树林阴翳,”则是欧阳修描绘的禽鸟相乐。
四、名著阅读
  • 5. (2019九上·黄岩期末) 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武松的章节,完成下面两题。

    1. (1) 上面目录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情节,正确的一项是(   )
      A . 醉打蒋门神        血溅鸳鸯楼        大闹飞云浦 B . 大闹飞云浦        醉打蒋门神        血溅鸳鸯楼 C . 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 D . 血溅鸳鸯楼        醉打蒋门神        大闹飞云浦
    2. (2) 金圣叹评点水浒人物,称“武松,天人也”,却又说施耐庵写武松“尽用极近人之笔”也就是说,他认为武松身上有“神人”的一面,也有“凡人”的一面,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并结合“武松打虎”的完整情节,作简要的分析。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极又打了一回。眼见气都没了,方才丢了棒,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走不到半里多路,只见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道:“啊呀!我今番罢了!”只见那两个大虫,于黑影里直立起来。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紧紧拼在身上。

五、现代文阅读
  • 6. (2019九上·黄岩期末) 现代文阅读

    柔弱的人

    (俄国)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十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 (1)   根据小说内容,从尤丽娅的角度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2. (2)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

      ②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

    3. (3) 翻译力求贴近人物,第26段中的划线处有两种翻译,结合文章内容,注意加点词,你更认同哪种翻译,请说明你的理由。

      ①她羞怯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②她连数都没数 , 好像即使里面是报纸,她也不会介意的。

    4. (4) 小说讲究叙述视角,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结合链接材料和全文,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材料一:契诃夫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塑造出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有评论家称:“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北京晨报》

          材料二:契诃夫的作品是值得阅读的,它永远都不过时,总能击中人性最脆弱的部分。

      ——翻译家董道明

          材料三:出于一个医生的职业眼光,契诃夫面对社会时,极容易将其看成是一个“病者”。

      ——曹文轩

  • 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删节)

    胡适

        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

        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A)

        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

        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

        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B)

        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 , 觉得完全不同。

        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

        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辉。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

        总之,书是越看越有意义,多读书是为了要读更多的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

    1. (1)   文章开头引述大哲学家提到读书好处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2. (2) 下面文字作为论据,它应该放在文中A处还是B处?为什么?

          曾子固说过:“(读)经而已,不足以致(致:达到、实现)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已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知识而已。

    3. (3) 文中“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加下划线的“黑眼睛”和“换了一副眼镜”分别指的是什么?
    4. (4) 比较本文与下面三篇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

      A.《最后一次演讲》        B.《敬业与乐业》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与本文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②本文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③抄录本文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的一个句子

       

六、诗歌鉴赏
  • 8. (2019九上·黄岩期末) 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 (1)   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 (2) 《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七、课外阅读
  • 9. (2019九上·黄岩期末) 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有删节)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余韵徐歌,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闭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回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指《水经注》作者郦道元③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④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后文的“噌吰”、“窾坎镗鞳”都是类似敲击钟鼓洪亮的声音。⑤磔磔:鸟叫声。⑥罅:缝隙。

    1. (1) 写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下深潭

      ②而此独以钟

      而察之

      ④噌吰如钟鼓不

    2. (2) 给下面句子用“/”划出正确的断句(限两处)。

      今 以 钟 磬 置 水 中 虽 大 风 浪 不 能 鸣 也 而 况 石 乎!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4) 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 . 这篇文章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 B .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C . 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写两处水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写两处鸟鸣则大致相同,都先写叫声,再写鸟名。 D . 本文巧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有“如钟鼓不绝”,形象的拟人有“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有“噌吰”、“铿然”。
    5. (5) 苏轼因一二小诗而遭诬陷(乌台诗案),在被贬黄州途中写下此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创作时间相近,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学过的苏轼作品,谈谈苏轼创作此文的心境。
八、作文
  • 10. (2019九上·黄岩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作文。

    某校九(1)班同学编了一本班刊,取名为《成长园地》,来记录三年来的成长点滴,他们向全班同学征集封面,经过筛选,最后有三张图片进入备选,一时难以抉择,请你为他们支支招,选出一张封面,并说明理由。不超过160字。

  • 11. (2019九上·黄岩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写作就像说话,我们只需要将自己心中想说的话用笔完整地表述出来就行了。在将心中的话写出来之前,我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将那些纷扰杂乱的思绪捋清捋顺,确定好行文顺序,然后将它们呈现成文字。

        ——叶圣陶

        我有一个习惯:将忽然想的一个感觉上很新颖、很独特的故事随手记在笔记本上。这个故事也许是完整的,也许只是一个开头。有时,连开头都谈不上,只是一个词、一个短句而已,而这些词、这些短句,让我隐隐约约地预感到它们会让我引申出一个不错的故事。

    ——曹文轩

    从小到大,“作文”相伴,读了上述文字,引发了你对“作文”的哪些记忆和思考,请以《这样作文》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