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658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苗族第一寨——①西江千户苗寨,座落在贵州省雷公山北麓,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

        11个自然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站在观景台鸟瞰,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宕/延展)到山脚,鳞次栉比,气势磅礴。白水河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凭添几多(风致/景致)。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在这里,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俗天然融汇,相得益彰。特别令人心驰神往的是,这里有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传承/承栽)者的建筑、银饰、歌舞、饮食……③“这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对西江苗寨的赞美,大致可以相信”

    1. (1) 文中划线字的拄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麓(lù)       座落 B . 礴(bó)    山清水秀 C . 迢(tiáo)     凭添 D . 旖(qǐ)    心驰神往
    2.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延展    风致    承载 B . 延宕    景致    承载 C . 延宕    风致    传承 D . 延展    景致    传承
    3. (3) 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2.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弦妙制有洞天

        有宋一代,琴学大兴,甚至引起封建帝王的浓厚兴趣。宋徽宗本人乃操缦名手,对传世名琴更是汲汲以求。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一部迎合最高统治者审美趣味的《洞天清录》也便应时而生。

        《洞天清录》的作者赵希鹄,生平事履未详。据明代张萱跋万历刊本《洞天清录》,言其为“宋宗室子”,自幼受高尚生活元素之熏染,便将其多年来对各类古董珍玩的鉴赏心得与审美经验著成此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条。与中国传统琴学论著偏重于琴曲解题、琴人传略、演奏技法、审美意趣不同,《洞天清录》“古琴辨”部分主要是对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进行品鉴的经验总结,“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四库全书总目》)。

        唐宋时期,古琴制作工艺取得长足进展。从朱长文所言“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琴史·尽美》)不难看出,古琴选材与斫制(良质、善斫)已然超越演奏技法(妙指)和审美意趣(正心),被提到首要地位。无怪赵希鹄感喟,“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洞天清录·取古材造琴》)。古人在斫琴的实践中发现桐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正如赵希鹄所言,“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万金良材”;“宜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而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而梓木纹理坚实细密,可以让琴音在槽腹内回旋,取得余音绕梁的共鸣效果,适合用作琴的底板,“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匿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洞天清录·择琴底》)。对于底面也采用桐木的“纯阳琴”,赵希鹄指出“古无此制,近世为之”,虽然音色古朴浑厚,但共鸣效果不佳,“必不能达远”,非为佳构。古琴取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梧桐,以山石中生长的为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还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或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正是梧桐这种独特的文化品质,才使其成为琴材的终极之选。

        用阴阳理论解释琴材的选择,大约始于北宋《琴书》,“凡制琴,以桐木为阳,楸木为阴”,阴材、阳材分别指琴底和琴面。古琴面料所用桐木按生长方向分为阴材、阳材,首见于《洞天清录》:“盖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为此,赵希鹄还提供了两种验证方法:一是以水试沉浮,二是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抚琴以辨别音色。对于后者,赵希鹄还颇为自得,认为“古今琴士所未尝言”(《洞天清录·古琴阴阳材》)。将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纳入阴阳体系加以阐释,在当时并不鲜见,我们只要略一翻检同时代的《梦溪笔谈》之类的科技典籍便可见其端倪。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但居然能随着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而发生条件反射,甚至“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非他物比也”,未免耸人听闻。

        在制作工艺与藏品选择上,赵希鹄提出“制琴不当用俗工”“择琴不必泥名”“制琴不必求奇”等原则,对雷氏琴(唐代名琴)、百衲琴等当时推重的“概念琴”颇不以为意,“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主张“依法留心斫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对如今泥沙俱下,甚至存在以收藏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收藏品市场而言,倒不失为一针见血的确论。

    (选自2017年1月《光明日报》,作者黄敏学,有删改)

    1. (1) 关于《洞天清录》及其内容,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宋代琴学大兴,封建帝王兴趣盎然,朝野上下,无不以制琴为荣。为了迎合最高统治者,《洞天清录》便产生了。 B . 《洞天清录》的作者是赵希鹄,这是一本古琴赏鉴指南书,全书主要介绍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的品鉴经验。 C . 古琴选材与斫制已经超越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被提到首要地位。所以,《洞天清录》的作者认为古琴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已不重要了。 D . 古琴制作,应当用紧实而纹理顺直的老桐木为面板,用纹理坚实细密的梓木为底板,这样不但音色古朴浑厚,而且能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
    2. (2) 关于本文论述的阴阳理论与实践,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赵希鹄看来,近世以来出现的面板与底板均采用桐木的“纯阳琴”,制作工艺不佳,导致古琴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降。 B . 所谓阴材、阳材,既可分别指古琴的底板与面板,又可分别指“不面日”和“面阳日照”的桐木,这种说法首见于《洞天清录》。 C . 宋代常用阴阳理论来阐释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赵希鹄甚至认为,可在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下弹奏桐木制作的古琴来辨别音色。 D . 对于《洞天清录》中桐木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材、阳材不同及所制古琴音色不同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是耸人听闻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二,三段关于《洞天清录》的引文,除了用来说明古琴制作相关问题之外,还介绍了“洞天清录》的作者、成书目的及影响。 B . 本文围绕《洞天清录》-书来写,先从成书背景引出,再总体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文章主体部分是对阴阳理论的详细阐释。 C .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中的“梧桐”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品质,是梧桐成为琴材终极之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D . 赵希鹄认为,古琴制作应选择良材,使用良工,依法制作,选择古琴则不必在意所谓“名琴”。本文作者也赞成他的观点。
  • 3.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硬打三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

        何谓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三个月征期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儿,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对马馆长毛遂自荐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儿来了?

        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好家伙!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

        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料得供什么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一头沉下,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天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十四天后,老人对马馆长说,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水。

        那又是为何?

        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

        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摆弄着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老人颇为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

        二十八天后,马馆长再去探视时,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

        马馆长笑了,您这是……

        ①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三十五天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看了一眼,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

        四十二天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掌与短掌,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道,再过七天,“纪念馆揭幕式”就要举行了!

        满四十九天,揭幕式如期召开。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原来只是一只马凳,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指着马凳说,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然后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马凳。并且,无论将马凳怎么扔,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滚不倒。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了,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②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一体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者,被人搀扶着颤巍地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甚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选自2017年第3期《小小说选刊》,作者许福元,有删改)

    1. (1) 请简要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

    2. (2) 小说详细展示老人制作“马凳”的过程,有何用意?

    3. (3) 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①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②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

    4. (4) 有人认为,题目“硬打三分”可换为“马凳”,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选择题
  • 4.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压之下,“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置中央的令行禁止于不顾,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不知止,不收手 B . 北京对“大城市病”进行全面体检,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C .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亦步亦趋 , 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 D . 如今,中医药发展似乎走入窘境。明日,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是登堂入室还是黯然离去,值得中医药同仁认真思考
  • 5.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 . 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 . 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 . 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青岛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三、文言文阅读
  • 6.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递。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巨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遏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辩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事遂              寝:平息 B . 骁将郭恩       陷:陷害 C . 因事与仲淹    忤:抵触 D . 和丹砂之       饵:服食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 .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 .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 .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3. (3)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B . “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C . “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 . “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 . 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 . 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 . 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②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四、诗歌鉴赏
  • 7.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隐括①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指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1. (1) 分析上阕“空翠渺烟霏”一句的作用。

    2. (2) 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默写
  • 8. (2021高三上·重庆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官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荒淫奢靡的秦始皇,而且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两句,是杜牧向当权者发出的警告。

    2. (2) 杜甫《蜀相》中“”一联,描绘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借景抒发自己的孤独惆怅之情。

    3. (3)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两句,描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六、语言表达
  • 9.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秋天的草地中充满了命运的不安和变数。一次烧荒,让711号园丢失了大片的野荒草地。好在,一场秋雨适时地赶来了,它清理了地面烧荒的黑灰,让草野的肥养都浸到了地下。转眼间,又把清新留给了这个园子。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寒冷的深秋里,①,太阳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都充满着对夏天的依恋和召唤。抬头看一眼天空透亮的阳光,低头瞅一眼路边放荒的地面上,②,你的目光便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僵直了。

  • 10.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为G20杭州峰会拟一副对联。总字数不超过20个字。

        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于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拉开帷幕。钱塘江边,西湖之畔,各国领导人齐聚杭州,为世界经济把好脉、开好方。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用“四个建设”“三个共同”为全球经济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提振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勇气,推动本次峰会取得丰硕成果。

  • 11.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下图是为宣传山东旅游而设计的一个推介图标。请写出该国标中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12. (2017高三下·青岛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孩子把一勺盐倒入一杯水中,惊奇地发现,盐一会儿不见了。父亲告诉他:“孩子,盐没有消失。不信,你尝尝。”孩子舀了一勺,咸的;再舀一勺,还是咸的;到了最后一滴,还是咸的。父亲说:“你虽然找不到盐,可盐早已无处不在,你能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这世上的许多现象和道理,就和它一样。”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