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更新时间:2019-10-31 浏览次数:263 类型:同步测试
一、七七事变
  • 1.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的诗句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C .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 2. 卢沟桥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从这里开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双十二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七七事变
  • 3. (2019·西城模拟) 1937年,中国第二十九军司令部急电,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下列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华北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七七事变
  • 4. 日军炮轰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具体时间是(    )
    A . 1937年7月7日 B . 1931年7月7日 C . 1937年9月18日 D . 1931年9月18日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 5. (2023·乾安三模) 中华民族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凤凰涅繁,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 国共首次合作 C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 全民族团结抗战
  • 6. (2023八上·献县月考)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在延安正式开学。中国共产党吸纳了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参加,其中有张学良将军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这一做法(    )
    A .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 .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D .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 7. (2023八上·东莞期末)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请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 北伐胜利进军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国共两党合作 D . 国民党的革命历程
  • 8. (2023八上·安顺期末)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 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 D . 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扭转了战局
三、淞沪会战
  • 9. (2023八上·绵阳期末)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认为,淞沪之攻防战损失过重,非中国可能负担,但从抗日局势来看,这场会战(    )
    A .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是中国军民与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D .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
  • 10. (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 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报道反映的是正面战场上的哪次战役?(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长沙会战
  • 11. (2017八上·钦州月考) 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 . 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政策 C . 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 . 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 12. (2017八上·滨海月考)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与巴金先生的这点“感想”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 . 华北事变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淞沪会战
四、南京大屠杀
五、材料探究
  • 17. 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打断了中国发展。有没有可能日本再次冒险,第三次打断中国的和平发展?历史不会重演。今天的中国不是1894年的中国,也不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中国军队、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手段,制衡日本制造的一切事端和麻烦。—201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如图所示: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参加对日作战的美、中、英、苏、法、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九国代表依次签字,接受日本的投降。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1. (1) 依据材料一回答,“日本两次打断了中国发展”,其中第二次与哪一次战争有关?举例说明,两次战争分别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2. (2) 材料二有何标志性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18. (2017八上·临清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蒋介石1937年庐山谈话

    材料三:危机一发,万不能坐以待毙。

    ——1937年7月24日北平24位教授通电

    1. (1) 材料一为何时何组织的通电引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通电表明了什么态度?
    2. (2) 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日态度基调上有什么区别?
    4. (4) 在此之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 19. (2017八上·右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是谁先杀满100人,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满150人。

    日军两将校杀人比赛图

    1. (1) 材料中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在当地日军共屠杀了多少中国人?因此,我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这个重大民族灾难日确定为什么日?
    2. (2) 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今天日本国内一些人极力否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他们称其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你将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驳斥他们的谬论,澄清历史的真相呢?
    3.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还曾制造过的类似事件是什么?你从这些事件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