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静安区风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19-12-11 浏览次数:18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按题目要求选择: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
    A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 .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 .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 .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2.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按题目要求选择:关于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对联意为儒家强调的几种人格品质是有一定顺序的。 B . 此对联意为儒家倡导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有七种。 C . 此对联意为指责一些人没有将儒家的“仁”放在首要位置。 D . 此对联意为指责一些人为人处世没有羞耻感。
二、句子默写
    1. (1)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韩非子·大体》)
    2.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尽心上》)
    3. (3)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章)
    4. (4) ,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 (5) ,阴阳割昏晓。(《望岳》)
三、现代文阅读
  • 4.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性江南

    王本道

        ①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那用于刺杀的锐利兵器——剑,发展的鼎盛时期正是在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也是在江南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缠绵悱恻与剑气凌厉这两种反差极其悬殊的气质,能够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地呢?我曾一度处于大惑不解之中。

        ②一次重读先贤经典,《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让我顿开茅塞。“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老子的话,一语道破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的两重性。江南是水乡,是水的故乡,河流纵横,池湖密布,它们流淌在青山脚下,穿行于广袤的田畴。“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还有那直落九天的瀑布,山中奏鸣的清泉——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

        ③江南的水,如轻纱雾霭,随风起舞,变幻无穷,滋润着江南。江南的景物风姿绰约,江南的人风情万种。宋祖英的一曲《又唱江南》,浓缩了一年四季江南的秀美景色:“二月你看江南的花,花如野火遍地燃”;“清明你看江南的雨,雨中藏着万重山”;……江南的人也一如江南的风物,温婉细腻,柔肠百转。“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对江南人的赞美虽有些夸张,但说的却是实情,那无边的波光水影之中,充溢着无边的风月。秦淮河上的桃花渡,莫愁湖畔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泠桥畔的苏小小,还有惠山的明月、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沈园……深受上天厚爱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柔情蜜意在江南大地上留下了诸多生命的足迹和美丽传说。物美、人美、情浓,就连江南人讲话也是吴侬软语,唱起来就更让人心旌摇动。我十分喜欢江南曲艺的代表苏州评弹,唱词娓娓如述,琵琶弦乐清丽委婉,其优美儒雅,婉转沉静,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纯净又韵味悠长,就连草木也会为之摇曳。

        ④江南的水也时有“乱石穿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之势。这坚韧与顽强的性情,也涵养了江南风物和江南人那种英豪之气。江南大地布满了崇山峻岭,其中许多气势恢弘,似有峥嵘剑气腾越穿行其中。杭州栖霞岭上的剑门,绍兴的会稽山,常熟的虞山,都是雄伟挺拔,气宇轩昂,占尽风云。那山间的瀑布、涧水,山下的清流,是养育大山的支支血脉。江南的人,也因为有了“水性”,才有了那种独特的剑气。据说古代铸剑的工艺,先是把剑放在火中煅烧,然后再放到水中浸泡,经过淬剑过程中两种力量的交合,才会使剑在百转千回,缭绕交错的剑法中得心应手。这种浸泡过剑的江南之水,千百年来也曾造就了诸多慷慨激昂之士。卧薪尝胆的勾践、竭忠尽智的岳飞、与扬州共存亡的史可法……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生命与鲜血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文武兼备的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更是把文人的凌厉剑气推向了极致。就连文雅娟秀的女子,也尽显侠骨柔情,秋瑾就是最优秀的代表。

        ⑤说到江南的“水性”,还应该涵盖它的秀慧与智巧。江南的水是很有灵气的,正是这灵秀之水,涵养了江南人的那种聪颖与睿智。当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籍的就占了半数,近代和当代全国琴棋书画大师,也大多出自江南。

        ⑥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有人说,正是因为江南太美了,阴柔之气过重,因此江南的男人大多被美色所雌化,是美人的风韵像灭火器似的扑灭了男子的阳刚之气。这种说法是过于偏重水乡的温柔与细腻了其实人不分南北,如果能多一分柔情与细腻,懂得感情,懂得珍藏,心中维系着自己的审美镜框和情感秘笈,并以此为尺度去发现和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值得神往和迷醉的东西,不是会给男人(也包括女人)增添力度和精神上的健美吗?这样的多情,不更意味着一种不寻常的正直与高尚!

    1. (1)     水性江南,其“水性”包括哪些特征?
    2. (2)     解释老子的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以其无以易之也。”
    3. (3)     第②段中“千百年来,是水,滋养着江南的风物和江南的人,孕育了江南独特的文化属性。”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4. (4)     在第④段的空格里填写诗人的名字。
    5. (5)     作者在行文中为什么要引用许多有关江南风物人情的诗文、资料?
    6. (6) 作者把苏州评弹比喻为,其好处在
  • 5.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①不久之前的报纸披露,某些名流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人们可以从繁体的汉字之中读出古人造字的匠心,例如“爱”之中包含了“心”,“親人”必须相见,如此等等。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机会再次向祖先表示由衷的敬意。

        ②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反驳的声音迅速传来。繁体汉字笔划繁杂,孩童的识字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有可能畏难不前。一些人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先生们,请默写“簫、齊、鸞、齡、靈、叢、釁”这么几个字,感觉如何?

        ③如果允许插嘴凑趣,我愿意追加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使用篆书书写。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而且,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不能抱怨这种要求的刁蛮无理,根据相同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

        ④相信我——提出篆书书写的意图并非制造某种夸张的调侃,而是再现文字史的概貌。篆书构成了文字史的第一个鼎盛期。众所周知,繁体汉字的流通大约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事实上,文字史内部另一个更大的转折是篆书退出日常的书写领域——时间大约是汉魏之际。我想指出的是,从篆书开始,或明或暗的汉字简化运动几乎始终活跃于文字史之中。总之,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⑤我不想纠缠每一个字的简化方案,也不想谈论隶书之后诸种字体性质各异的简化特征,我真正兴趣的问题是:那些名流为什么未能察觉文字史内部如此明显的演变倾向——为什么未能察觉,恢复繁体汉字恰恰与古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

        ⑥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从四大发明到长城或者大运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绚烂的唐诗宋词,历史曾经将一笔又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转交给后人。这些财富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许多人常常遗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笔——古人的创造精神。

        ⑦偶尔能听到一种舆论:我们这个民族温柔敦厚,拘谨含蓄,很少显示出蓬勃的创新冲动。这种观点显然不对——一个没有创新冲动的民族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文化遗产?但是,多数人愿意承认另一个特征: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古人,尊重传统,敢于自我作古、独树一帜的人并不太多。对于某些人说来,古人的辉煌业绩时常悄悄地转化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牢笼。这时,一个问题愈来愈尖锐: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⑧我想更多地提到“古人的创造精神”。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巨。创新不是单纯地依靠灵感、聪明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还包含了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创新意味着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什么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诱因。公务文字交流数量的急剧增加,书写工具的改变,这一切无不迫切地召唤另一种更为便捷的新型字体。这时,文字创新及时地赢得了一个空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汉字简化存在相近的理由:文字交流的规模前所未有,书写工具的日新月异,大众的识字如何更为容易,孩童如何启蒙教育——这时,汉字的简化成为一项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 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人说来,一个小小的不适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

        ⑨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至少可以从文字史的演变察觉,古人曾经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想到的仅仅是恢复繁体汉字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汉字的来龙去脉,没有意识到隐藏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背后不懈的创造精神,那么,这种做法业已迹近于买椟还珠了。

        ⑩许多人已经熟悉了李鸿章的形容:现代社会的降临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科技,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种剧烈的震荡纷至沓来。这时,古人的现成经验显然不够用了。期求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古人完整地解答当前遭遇的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平庸和懈怠。古人的业绩属于过去,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毋宁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⑪无论是争辩汉字的繁简还是别的主题,“古人的创造精神”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

    (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第③段“相同的逻辑”表明篆书与繁体字都具有特点和功能。
    2. (2) 联系全文,下列有关“繁简之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繁简之争不仅是选择汉字形体的争议,更显示出思想观念的差异。 B . 主繁方从汉字的文化内涵角度强调恢复使用繁体字利于传承文化。 C . 主简方从书写的便利实用角度强调简化繁体字与传承文化不冲突。 D . 繁简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恢复繁体汉字,因而是全文的中心话题。
    3. (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我们稍作计算即可明白:现今每天文字交流的巨大数量

      ②当然,这个文化工程已经为中国古籍的研习或者书法艺术保留了繁体汉字的特殊区域

      ③但是,许多人仍然感到了不适,似乎是某种熟悉的感觉遭到了破坏

      ④如果每一个字的平均耗时增加0.1秒,整个社会必须增添多少成本

      ⑤必须承认,这个文化工程的开启需要胆魄和非凡的勇气

      A . ②⑤①④③ B . ②①③④⑤ C . ⑤②③①④ D . ⑤④①③②
    4. (4) 概括第④段的大意
    5. (5) 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6. (6)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试分析下列事例所体现的“创新精神”。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如淘宝、京东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四、文言文阅读
  • 6.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 (1) 解释加下划线字。

      ①秋水至,百川灌河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

      ④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

    2. (2)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野语有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B . 今尔出崖涘,观大海 C . 水善利万物不争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 .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  而吾未尝此自多者
    3. (3) 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B . 何为其然也 C .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D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②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5. (5)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一部分,是《秋水》第一个寓言故事里河伯与北海若七问七答中的第一次问答。《秋水》整篇旨在论述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选文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
  • 7. (2018高二上·静安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 , 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古代散文选》)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⑤封:培土。

    1. (1)     作者以竹的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 。
    2. (2)     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 (3) “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 . 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B . 相国死了之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 . 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D . 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E . 作者在长安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F . “见贱俗人之目”意思是,被低贱的俗人所见。
    5. (5) 文中说对人材要“异之”,“异之”的意思是什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
五、命题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