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

更新时间:2017-07-31 浏览次数:13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 . 铁器牛耕 B . 曲柄锄耕 C . 刀耕火种 D . 铁铧犁耕
  • 2. (2021高二上·长沙月考)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

    A . 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 .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 . 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 . 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 3.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 . 都江堰 B . 漕渠 C . 白渠 D . 坎儿井
  • 4.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2012年是农历龙年,在古代中国以及今天农村的许多地方,每当久旱不雨时,人们就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

    A . 宗教习俗 B . 农业生产 C . 祭祀祖先 D . 纪念庆典
  • 5.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 . 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 . 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 . 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 . 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 6.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 .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 7.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礼记》记载:“天子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表明(    )

    A . 我国官营手工业起源很早 B . 西周天子善于手工制作 C . 西周手工业者职业世袭 D . 西周手工业分工细致
  • 8.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关于我国古代冶金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早期铜器主要是生产工具

    ②我国较早冶炼生铁和块炼铁

    ③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④西汉时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装置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9.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 .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10.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A . 农具和酒器 B . 礼器和兵器 C . 礼器和农具 D . 兵器和农具
  • 11.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

    A . 出售赢利 B . 自我消费 C . 向政府交纳赋税 D . 捐赠礼品
  • 12.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下列诗句,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A .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 .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商海
  • 13. (2019高一下·安阳期中)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A . 粤商和徽商 B . 徽商和晋商 C . 闽商和粤商 D . 台商和港商
  • 14.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避免海难发生 B . 防止鸦片走私 C . 杜绝西方思潮 D . 严控对外联系
  • 15.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B . 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 . 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D .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 16.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    )


    A . 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 . “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 . 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 17. (2021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

    A . 经济危机的缓和 B . 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 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 18. (2017高一下·鸡西期中)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A . 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 . 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 . 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 19.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20.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 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 B . 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C .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 D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1. (2018高一下·攀枝花期中)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其中“夹缝”是指(    )

    ①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

    ②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③各级政府的苛捐杂税

    ④军阀官僚政府滥发纸币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2.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    )

    A . 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23. (2018高一下·攀枝花期中)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 .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 24.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我国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使公有制占优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到全部经济领域,遗留了一些问题,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A .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求纯求快,缺乏经验 B .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清 C . 照搬苏联模式 D .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
  • 25.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 . “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 . 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 26. (2017高一下·内蒙古期中)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 .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 27.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 .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 .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 28.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雁塘头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雁塘头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 . 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 .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 .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 29.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 .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 30.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现代人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称谓上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 男人社会地位下降 B . 西式称谓取代传统称呼 C . 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 . 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
二、综合题
  • 31.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 (2) 材料二,三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材料的观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 32.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二: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上海

    155

    直隶、京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地区

    3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指出材料一和二所处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前途的认识。

  • 33. (2017高一下·永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两幅图片


    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000


    1959年

    17000

    3000

    1960年

    14350

    2650

    1961年

    14750


    材料三: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场运动?有什么教训?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