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嬤嬤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________________。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①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
②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
③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
④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⑤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B)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宇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C)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D)
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 帝 为 咸 阳 朝 廷 小 故 营 阿 房 为 堂 室 今 释 阿 房 宫 弗 就 是 彰 先 帝 举 事 过 也 复 作 阿 房 宫。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丙)苏轼《六国论》(节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优乌鲁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之存,而秦之所以之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对于“以文为诗”,历来有赞赏与反对两种态度,赞赏者认为诗文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反对者则每每指陈这一技法的空疏与流弊,坚守诗文有别之大防。对于“以文为诗”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新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余光中在上个世纪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以文为诗”这一命题有相当的关联,又有极大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一位浸润与酷爱本民族古典诗歌的中国诗人,在艺术创造中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在中国现代诗的历史背景上,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性命题,它的理论重点在于倡导现代诗歌创作中对姐妹文体的兼容并包。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词汇的“适度散文化”。它主要是要求在诗作里容纳更多的口语和俗语。余光中认为诗是诗人的独语,但它也不同于说话或者口语。余光中所说的“口语”,要求的是经过提炼的同时代人的鲜活语言,如《大度山》:“睡懒觉是不可能的/一大清早,太阳那厮/就在山坡下大声喊你”诗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是在诗人精巧的诗思中出现,并不显得单调平实,而收到巧拙相生之妙。
其二,句法的“适度散文化”,主要表现在工整凝练的诗句之外,大胆采用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比较诗句而言,散文句法更加注重清楚地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避平直甚至忌讳跳跃。余光中在诗歌的创作中大胆采用了许多平铺直叙的句法,如《在渐暗的窗口》:“在渐暗的窗口赶写一首诗/天黑以前必须要完成/否则入睡的时候不放心”。如果去掉分行,改为标点符号,这几句就是典型的散文句,句子的意义也非常清晰。
其三,风格上抒情与叙事交融。诗歌和散文的矛盾,应该是审美功能与表意功能的矛盾,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冲突,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而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在感伤滥情大行其道时,余光中为了走出抒情的小天地,在诗中引入了更多叙事性因素。如《透视》,上半部分是大夫对X光片上显影内容的详尽解说;又如《一武士之死》有蒙面人上坟,暴死和失剑的情节描述。
这里应该指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适度散文化”有一个临界点,他从来没有忘记“适度”,他时常提醒诗坛注意“以文为诗”存在的危险——“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了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当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排斥或不敢引入散文句法时,余光中不但身体力行地“以文为诗”,而且在论评中多次倡导“适度散文化”;当现代诗走向放纵,不知节制,呈现“过度散文化”的病态之时,避免“散文化”便成为余光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心,他在《诗与音乐》中指出,“用散文来写诗,原意只是要避免韵文化,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压韵,而不是要以错代错,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节选自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有改动)
堂号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奔扑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2018年的元旦,微信朋友圈掀起了晒18岁照片的热潮,原因之一是最早的“00后”也18岁步入了成年。对新一代中国公民“00后”搜狗百科这样描述:
也称之为“千后”“双0后”“千禧宝宝”,是可爱的中国公民;
是新新人类,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是他们所属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同时也迎来了数码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所以相信他们会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开阔视野与属于他们自己的远大理想。
大多数00后得到了比前几代中国人都优渥的物质生活;比他们的前辈更加的自我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00后拥有手机的比例达64.6%,“手机控”“刷屏族”正在向低龄人群蔓延。
作为00后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何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叙述故事,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文体可以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