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0-02-29 浏览次数:1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_______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________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不定  涉及 B .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  涉及 C . 限制  无所适从  惊魂甫定  涉及到 D . 局限  手足无措  惊魂不定  涉及到
    2. (2)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得一项是(    )
      A .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B .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C . 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 D . 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 .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 2. (2019高一上·九台期中)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近日拜读了你的大作,我心中顿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B . 您大驾光临,顿使寒舍蓬荜生辉。 C . 仁兄初次惠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 D . 家母最近身体有点贵恙,希望你们不要叨扰她老人家。
二、现代文阅读
  • 3.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 .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 . 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D . “柳”之所以能够象征着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是因为柳树的婀娜多姿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十分相似,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 文章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C .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 . 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 .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 . “柳”可以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依恋,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D .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以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有关。
  • 4.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 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 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 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 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这些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套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 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B .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 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突出主旨。 C .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 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 . 文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的解决。
    2. (2) 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试加以分析。
    3. (3) 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 ,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 , 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 游 ,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释】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 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1. (1)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为僚吏共嫉 B .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 而君幸于赵王 D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才起的。 B . 《汉书》作者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 C .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是成年人了。 D . 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勃少年聪慧,才华早露。六岁即能写文章,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深受赏识。 B . 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因为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 C . 王勃才华横溢,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谁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D . 王勃兴趣广泛,著述颇丰。拜名医学习,尽得其要,而且擅长写文章,著有《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作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②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四、诗歌鉴赏
  • 6.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 .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 . 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 .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2. (2) 诗歌尾联以景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试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天下的句子是“。”
    2. (2) 《劝学》中体现君子广泛学习深刻反省行为就会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3. (3) 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有不知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的壮观气势。
    4. (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2019高二上·宿州期中)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示例:这漫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的淋漓尽致。

  • 9. (2020高二上·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近日,新华社联合知乎发起“你好中国·问答70年”活动,众多网友不约同选择了一首歌——《我的祖国》。

        时间会湮没许多记忆,但有些其实并未消失,只待一个密码,顷刻激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祖国》这首歌,就是一个激活集体记忆的“密码”。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该电影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之残酷与壮烈,上甘岭,是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高地,从此成为一种再大困难能奈我何、强敌当前敢于胜利的精神象征。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用美酒款待朋友,用猎枪对付豺狼。这句歌词,放在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无穷无尽的屈辱背景下,才能明白其中况味。

        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一场大战,既拒敌人于国门之外,保障了中国教十年安心发展的和平环境,又打出了中国人全新的集体精神面貌,“四万万人”,凝聚起来,天下谁能敌?

        抗美援朝,让西方再也不敢轻视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唱这首歌曲,怎不感慨万千?中国人背负着历史的烙印,从历史中走过来,正在创造新时代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之行,谁能阻挡?正如《我的祖国》所歌唱的: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请概括《我的祖国》成为最感人的歌曲的原因,试拟出两点。

七、材料作文
  • 10. (2020高二上·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习近平

        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孙中山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上。

    ——杜勃罗留波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