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29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00位,人士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习近平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回答下面小题。
    1. (1) 家乡的骄傲——3位与金华有关的人获得“改革先锋”奖章。他们是:“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_________、“谱写改革开放赞歌的音乐家”施光南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培育者”谢高华。(    )
      A . 孙家栋 B . 潘建伟 C . 程开甲 D . 于敏
    2. (2) 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
      A . 创立中华民国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进改革开放 B . 建立中国共产党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现代化建设 C . 建立中国共产党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进改革开放 D . 创立中华民国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现代化建设
  • 2.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B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 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 D .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 3.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态度。”这个“名词”应该是(    )
    A . 白话文 B . 马克思主义 C . 民主 D . 科学
  • 4. 下表反映的是近代某省中国国民党党员的职业统计。这一职业分布情况应出现于(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五四运动时期 C . 国民革命时期 D . 红军长征时期
  • 5. 东北大学某时期的迁移路线:在沈阳建立→迁往北平→迁往开封→迁往四川。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与它的迁移相关的事件应该是(    )
    A . 土地革命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 6.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过中国的一次战役:“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次战役是(    )
    A . 百团大战 B . 台儿庄大捷 C . 平型关大捷 D . 平津战役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了①②③④四次重要的反法西斯国际会议(下图),其中对战后国际政治关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会议是(    )

    A . B . C . D .
  • 8. “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又能吸引国民党军队来援,减轻对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是(    )
    A . 挺进大别山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 9. 年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下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初的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    )

    A .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 . 农民对国家“以粮为纲”的支持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 . 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
  • 10. 诗言志,史铸诗。下列诗句能再现近代史上我党经历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是(    )

    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②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

    ③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    ④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年代尺,回答问题。

    1. (1) 依据年代尺的信息,请在A、B、C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2. (2) 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动力源泉。依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井冈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的理由。
    3. (3) 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围绕年代尺中任意两个词语,构建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
  • 12. 科学理论指引民族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来源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这个理论基本上是东抄西凑……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土地纲领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这些局限性注定了革命要失败。

    ——摘编自郑和鹏《凤凰博报》

    材料二:毛泽东思想立足实际……小块红色区域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在它的指引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摘编自《人民网》理论频道

    材料三:l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进入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加快推动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台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等做出系统回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1. (1) 辛亥革命后,哪一历史事件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迫使政府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不”?农民的土地要求最终是通过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的?
    2. (2) “小块红色区域不断发展壮大”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革命思想?并指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标志。
    3. (3) 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论证科学理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 13.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首革命往事】周恩来重新树立起了新的革命旗帜,使千百万革命人民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严重挫败后,又在黑暗中看到高高举起的火炬,燃起新的希望,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摘自单秀法《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重放自信强音】周恩来曾说过“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摘自李克强·扩大利益交汇点《人民网》

    【继承伟人遗志】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他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 (1) 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剧恩来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作出的贡献。
    2. (2) 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周恩来发出的是代表那时中国的“自信强音”。
    3. (3) “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继承伟人遗志,助力中国腾飞,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做一个自信的追梦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