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广东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三毕业班语文阶段性测试试...

更新时间:2020-01-31 浏览次数:38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向未知领城挺进的一个个堡垒。然而由于科技普及的滞后,迷信并没有____________。中国以前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____________,科学素养相对缺乏,一些迷信思想以____________的方式继续留存着。甚至还有人打着科学旗号宣扬迷信思想,这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目标____________。当前科学普及工作中,前沿科学家在努力探索新知,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而媒体往往是侧重介绍科学产品或成果,以追求轰动效应和商业利益。比如媒体对航天飞船的报道,铺天盖地都是对孤立航天事实的强调和对相关产品的推销,(    ),而对应该向公众普及的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却直接舍弃了。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并指导科学的普及。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挺进的堡垒。 B . 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向未知领域挺进的一个个堡垒。 C . 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挺进的堡垒。 D . 科学在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一个个堡垒。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消失  参差不齐  改头换面  背道而驰 B . 消逝  良莠不齐  改头换面  南辕北辙 C . 消逝  参差不齐  改弦更张  南辕北辙 D . 消失  良莠不齐  改弦更张  背道而驰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甚至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也被大肆渲染 B . 甚至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也大肆渲染 C . 以及对飞船搭载的神秘性物品也大肆宣传 D . 以及大肆宣传飞船搭载的神秘性物品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学界越来越进入到“史实还原”的阶段——在意识到要注重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现场之后,“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有时候,只有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论研究的发展与传统文学中大量新事实被发现关系密切,而这又缘于在中国文化根性的寻找中展开的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 B . 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述。 C . 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中国文艺自身的新事实新意义,和在对当代文艺解释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D . 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关于中国网络小说与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的表述,表现了中国文论的核心价值在当代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必要性,并指明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B . 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在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学功能的再发现。 C . 文章第三段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中面临的机遇和遇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D . 全文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阐释了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分析了其时代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究发现,中国文学重视非虚构而排斥虚构,特别是在那些古典诗歌中,诗人写的是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情景及情感。 B . 中国文论关于非虚构和虚构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文学跟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非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和奇妙幻想。 C . 更新文艺研究眼光,发现文学艺术新事实,进入对中国文艺重新认识的时代,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密切相关。 D . 对于当下文学活动中仍然发挥作用的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
  • 3.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跨越,出版物销售总额近四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发行大国。

    出版社

    年出版图书种类

    年总印数

    国有图书发行网点

    1978年

    105

    14987

    37亿

    8600多

    2017年

    580多

    近50万

    92.4亿

    22.5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出版低谷期。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性节点,出版社数量迅速增长,出书规模成倍扩大,发行渠道单一、流通体制落后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出版社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由此进入发展高峰期。出版业的春天也让当时的人们告别了阅读饥渴。在这个阶段,国人刚刚从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渴望能够放眼看世界,各出版社开始大量重印中外文学名著,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强烈的阅读热潮。

        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业迎来市场经济大潮,读者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需求,并懂得了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出版社积极把握读者喜好,及时发现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效的营销宣传,不仅让该书热卖,也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一阵“文化大散文”的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和阅读分化与过剩的时代。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单品种效益越来越低,加之读者对图书轻松与速食化的偏好,使得图书的上架周期越来越短,出版业竞争日趋加剧。这对出版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另一方面,经典的常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的普及,我国国民数字阅读率逐步上升,很多经典和畅销书被制作成电子书,网络文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比于纸质书,数字阅读产品廉价、便捷,对纸质书的销量形成冲击。尽管数字阅读接触率不断提升,但对于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深阅读”,大部分读者仍首选纸质阅读形式。此外,纸质书也具有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收藏价值,数字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并非颠覆性的,而是要求行业参与者去探寻两者结合的新商业模式。面对读者群的细分、阅读需求的多元化、产品形态的日渐融合,出版业必须一直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且近几年的“变”不仅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容质量上,更多地体现在形态、渠道与技术方面。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刊》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外出版同仁学习,成为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主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逐步开展起来,据统计,1992——2001年,我国引进图书版权3.8万种左右,占当时新书出版总品种的5.3%;输出图书品种5000余种,占新书总品种的0.7%。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出版业也逐渐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16年间,出版“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出版物实物出口总量和金额稳步增长,数字出版产品海外销售势头强劲,印刷加工服务出口顺差优势明显,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布局得以优化,打造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内容品牌。

        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作为新时期“走出去”工作的重点之一,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不断创新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出版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文化纽带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出版社数目年出版图书种类、年总印数都大幅增长,我国实现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跨越。 B . 《文化苦旅》得以热卖,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了一阵“文化大散文”的热潮,是因为出版社采取了有效的营销宣传手段。 C .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优势,数字阅读廉价、便捷,阅读率不断提高,但在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深阅读”上纸质阅读有优势。 D . 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版权贸易开展起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版权贸易逆差在缩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改革开放初期,出版业快速发展,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内容,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中华大地掀起阅读热潮。 B . 图书的上架周期变短,出版业竞争加剧,使得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经典的常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出版社应在这些挑战中发现机遇。 C . 数字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要求出版行业参与者去探寻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结合的新商业模式,出版业需更新形态、渠道与技术。 D . 新时期出版业要“走出去”,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
    3. (3) 上面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 .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 .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 .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2. (2) 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3. (3) 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武帝第三子也。永初元年,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景平二年,少帝废,百官议所立。是时,司空徐羡之等新有弑害,及銮驾西迎,人怀疑惧。帝曰:“诸公受遗,不容背贰;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皇帝即位于中堂,大赦,改元。戊戌,拜太庙。十五年,立儒学馆于北郊。十六年,命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就业者。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二十二年九月葵酉,宴于武帐堂,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赐馔。日旰,食不至,有饥色。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二十六冬十月甲辰,以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为征北将军。二十七年二月,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帝登烽火楼极望,不悦,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甲申,使馈百牢于魏。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三十年二月甲子,帝崩于合殿,时年四十七。帝聪明仁厚,雅重文儒,躬勤政事,孜孜无怠。于时政平讼理,朝野悦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又性存俭约,不好奢侈。车府令尝以辇篷故,请改易之;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篷未至于坏,紫色贵,并不听改。其率素如此云。

    (节选自《南史·宋文帝本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B .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C .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D .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隶书”即真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后世有“汉隶唐楷”之称。 B . “改元”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特别是新皇帝即位常要改变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 . “百牢”即一百份牢,“牢”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为“太牢”,羊猪各一为“少牢” 。 D . 我国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甲子”这里是用于支来纪日,前一位是“癸亥” ,后一位是“乙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帝断案有方,临事颇有主见。父亲命他审讯建康狱囚,他断案都符合父亲心意;司空徐羡之迎立他当皇帝时,他遇事不疑,问题分析透彻。 B . 文帝年少有为,重视文儒教化。他十四岁时已广泛涉猎经史,后来开办了儒学、史学、文学,很多人前来求学,后人都称赞元嘉时期治政教化好。 C . 文帝北伐失利,又被北魏反攻。他任命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浚为征北将军,坚持北伐,招致北魏反击,后被掳走一万多户,战乱之后的州郡一片荒芜。 D . 文帝不好奢侈,崇尚朴素节俭。车府令曾请改换车辇的竹篷,并请用紫皮车辇替换原来的乌皮车辇,他认为竹篷还没坏,紫皮贵,就没有答应。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

      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

四、诗歌鉴赏
  • 6.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

    【注释】①杨贵妃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牡丹正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红艳动人,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开得大。 B . 颔联写牡丹受公子、美人喜爱,突出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批评达官贵人的追名逐利。 C . 颈联写牡丹给春天增添魅力,在雨中显出秉性,突出了牡丹的不凡气度与刚强品质。 D . 本诗首联直接写出牡丹的形色,中间两联通过描摹不同场景,来侧面烘托出牡丹的神韵。
    2. (2) 诗的最后一句“太真无力凭栏杆”用语精妙,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中,屈原坚持以“好修”为乐,并通过“”两旬,表明自己即使遭受极刑也不改变的决心。
    2. (2) (行路难(其一)》中,李白虽面对“”的美酒佳肴,却无法下咽,感到壮志难酬,内心一片茫然。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写辉煌的宫殿杳无踪迹,英雄的功业也随风而逝。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推动旅游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①。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②?就是因为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已是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的结合,既能让文化遗产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③,二者相互促进,互利共赢。

  • 9.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下面是一则通知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学校德育处已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学生遵守规矩,不乱扔垃圾,教室、寝室和清洁区的地表要认真清扫,若违犯卫生管理规定,将严肃处理。希望大家爱护学校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创办良好氛围,以全新的面目,喜迎新中国70华诞。

七、材料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