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表 | 第二表 | 第三表 | 第四表 | 第五表 | 第六表 | 第七表 | 第八表 | 第九表 | 第十表 | 第十一表 | 第十二表 |
传唤 | 审理 | 执行 | 家长权 | 继承和监护 | 所有权和占有 | 土地和房屋 | 私犯 | 公法 | 宗教法 | 补充条例 | 补充条例 |
比较项 | 《邦联条例》 | 1787年宪法 |
国会机构 | 一院制国会 | 由参议院、众议院构成国会 |
国会议员人数 | 每邦为2~7人 | 参议院每州2名,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确立 |
国会议员产生方式 | 各邦议会按年度指派代表 | 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产生,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
下图是有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漫画,下列说法与漫画含义一致的是( )
①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宰相由皇帝任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的立法需由帝国议会和皇帝批准
④德意志实行联邦制
下图为近代西方某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割台湾给日本
④设立外务部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
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
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目录 | |
三 | 南开学校 |
八 | 黄埔军官学校 |
九 | |
十二 | 南昌起义 |
二十六 | 坚持在重庆(上) |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国别 | 宪法 |
苏俄(联) |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
中华民国 |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法国 | 1946年宪法 |
其它 |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
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①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具有局限性
②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成为新中国外交重大课题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是尊重多样性、求同存异
④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时间 | 1946年 | 1947年 |
美国顺差 | 77.79亿美元 | 59.22亿美元 |
分析下图,这种局面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主要是( )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一: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王安石《言事书》
材料二: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