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0-03-31 浏览次数:29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展现了红军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B .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C .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如“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B .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C . 第二句实写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散”写出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D .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又用反问手法说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二、字词书写
  • 3.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chán

    ②jié

    ③hān然入梦

    ④qiè而不舍

    为人知

    乎不同

三、句子默写
  • 4. 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 (1) 。(岑参《逢入京使》)
    2. (2) 杨花榆荚无才思,《晚春》)
    3. (3) ,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4) 《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四、基础知识综合
  • 5.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春雨柔软,夏雨         , 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而且,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         着心灵。——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1. (1) 为文中画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粗犷    粗莽    浸润    滋润

    2. (2)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五、对比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

    1.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以为\大有所益 B . 及\鲁肃过寻阳 C . 曝麦\于庭 D . 不觉潦水\流麦
    2.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        往事:

      ②即刮目相待    更:

      ③妻之田    尝:

      天暴雨    时:

    3. (3) 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以军中多务    旦爷娘去 B . 治经博士邪    其后遂名儒 C . 妻尝田           康肃笑而遣 D . 大兄何事之晚乎    往事耳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 (5) 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
六、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祥子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上了拳头。

        “动手没你的,我先告诉你,外边还有一大帮人呢!快着,拿钱!我看面子,你别不知好歹!”A 的眼神非常的难看了。

        “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A 摇了摇头,似有无限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

        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我看看!”A 笑了,一把将瓦罐接过来,往墙上一碰。

        祥子看着那些钱洒在地上,心要裂开。

        “就是这点?”

        祥子没出声,只剩了哆嗦。

        “算了吧!我不赶尽杀绝,朋友是朋友。你可也得知道,这些钱儿买一条命,便宜事儿!”祥子还没出声,哆嗦着要往起裹被褥。

        “那也别动!”

        “这么冷的……”祥子的眼瞪得发了火。“我告诉你别动,就别动!滚!”

        祥子咽了口气,咬了咬嘴唇,推门走出来。

    1. (1) 以上选段出自小说《》作者是
    2. (2) 小说中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选文中的 A 是谁?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他在祥子的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
    2. (2) 作者为什么对老王感到“不安”“愧怍”?
    3.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老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9.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 的特点。
    2. (2) 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②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七、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