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长城 ②秦始皇陵 ③颐和园 ④皖南古村落
①戊戌变法 ②五四运动 ③新文化运动 ④第二次护法运动
①秦朝归辽东郡管辖
②甲午战争期间遭受日军侵略
③日军设立满洲731部队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④设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③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④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悲惨世界》 ②《自由引导人民》 ③《人间喜剧》 ④《红与黑》
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②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
③法国政府的干预 ④经济自由主义影响
材料一:周王当时所能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其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简述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
材料一:纵观历史,危机和人类进步通常密切相关。持续发展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固化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情绪,并加速退避全球化进程,但这场疫情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那股国际合作热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凯末尔·德尔维什《新冠肺炎对于国际合作意味着什么?》
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材料一: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年表
1894年 | 在檀香山(现为美国夏威夷)成立兴中会 |
1905年 | 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
1911年 |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
1912年 |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接任 |
1913年 | 捍卫民主共和,兴师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 |
1915年 | 发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 |
1917年 | 发动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孙向列宁和苏共发贺电 |
1919年 |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现三民主义”为纲领 |
1923年 | 《中国国民党宣言》发表,首次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年底共产国际的鲍罗廷任孙中山顾问,国民党以苏共模式重建 |
1924年 | 主持国民党一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1925年 |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
材料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洪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
——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
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任当日,就宣布中华民国今后实行“五族共和”。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国……”在此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重申中华民族“主权在民,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一:芝诺在《国家篇》中讲的“所有人”,指的并不是生活在这一或那一城邦,这一或那一地区的居民,而是生活在疆域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这一“世界城邦”的所有的“世界公民”;他所讲的“看成是我们的同胞和当地居民”,其含义应是消除帝国内各城邦、各地区、各等级居民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不平等,实现作为“世界公民”的人人平等。
——段忠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平等观念》
材料二:《社会契约论》一书是他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的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大西洋宪章》